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地记者拍下的一位将军的最后遗容,照片中的将军,躺在简

千百年一叹 2025-09-05 15:46:02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地记者拍下的一位将军的最后遗容,照片中的将军,躺在简陋的担架上,满身血污,双拳紧握,头上覆盖着厚厚的绷带,看后让人泪目…… 陈钟书仅接受两年私塾教育后就外出放牛谋生。1908年,为还家债,他应征入伍,加入清末新军第十九镇第七十四标,从底层士兵起步。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爆发,他随部队参与推翻清王朝的行动,此后投身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冲突中,凭借战场上的表现逐步晋升排长、连长和营长。1923年,他进入云南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毕业后返回滇军任职,负责边疆防务和地方治理工作。 在麻栗坡特别区担任少将边防督办期间,他注重训练部队适应山地作战,维护边境稳定,同时推动当地教育发展,聘请教师开办学校,让边民子女有机会识字读书。这种务实作风让他在军中脱颖而出,获得上级赏识。 1927年云南政局动荡,陈钟书在“六一四”事件中支持龙云,立下功劳,被任命为滇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八师第三旅第五团少将团长。此后,他继续在边防岗位上工作,处理地方事务时注重公正,打击欺压百姓的地主势力,确保司法秩序。 家乡遭受地震或洪灾时,他从个人薪饷中寄钱回去,帮助村民重建家园。这种亲民举动让他与当地民众保持密切联系,即使职位升高,回乡时仍穿普通衣服,与村民平等相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滇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他升任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少将旅长,率部从云南北上,途经贵州、湖南等地,抵达华中战场准备抗击日军入侵。 1938年3月,日军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意图攻占徐州,打通南北交通线。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在李宗仁指挥下,集结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军团等力量,部署阻击阵地。滕县失守后,日军推进至台儿庄周边,中国军队利用地形设防,装备落后的步兵团准备迎敌。陈钟书旅奉命赶赴前线,加入阻击序列。 战役中,日军凭借飞机、坦克和重炮优势发起猛攻,中国部队以步枪、手榴弹和刺刀抵抗,双方展开激烈拉锯。陈钟书率部坚守阵地,组织士兵分散隐蔽,避开炮火覆盖区,反击敌方推进。 4月22日,日军大举进攻陈钟书部阵地,坦克和步兵协同推进。中国士兵分成小组,绕过坦克盲区投掷集束手榴弹,摧毁敌方车辆。日军下车反击,双方进入近距离射击。陈钟书肩部中弹后简单包扎,继续指挥部队前进。 弹药耗尽后,他拔出刺刀,带领士兵发起白刃战,连续刺倒多名日军。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面部,从左眼穿过后脑,他倒下时双手仍紧握武器。战士们将他抬上临时担架,身上满是血污,头上缠绕纱布止血,双拳紧攥。战地记者李飞穿越火线,取出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幕。 战役进入尾声,中国部队调整部署,利用地势设伏,日军多次冲锋受阻。4月上旬,第二集团军与第二十军团合力夹击,摧毁日军大量装备,迫使第十师团撤退。台儿庄取得胜利,中国军队缴获大批武器,击毙击伤日军上万人,振奋全国士气。陈钟书牺牲于1938年4月22日,享年47岁。 陈钟书的牺牲体现了滇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第六十军出征时四万余人,在台儿庄周边血战二十多天,伤亡过半,其中一万四千多名官兵阵亡。他们的付出重创日军第五和第十师团,阻断了敌方快速推进的势头。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转折点,还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0 阅读:0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