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南京一家古玩店来了一个小伙,拿出一个小酒杯问30000元收不收,店里的工作人员接过,当看到杯底的六个字,当即怒道,你逗我玩呢?古玩造假我见多了,假成这样,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个小伙子出生在江苏乡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帮父亲干农活,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早逝,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平时不爱说话,就知道埋头劳作,偶尔提提祖上留下的旧物件。长大后,小伙子继续务农,父亲病重时把一个旧盒子交给儿子,说里面东西能卖钱娶媳妇。父亲走后,他打开一看,是个白色小酒杯,杯底有蓝色字迹。他没文化,但信父亲的话,觉得值钱,就带去南京卖。 古玩市场鱼龙混杂,那年头很多人淘旧物碰运气。小伙子进店时,古玩店生意清淡,工作人员闲着没事。酒杯一上手,胎体薄而轻,质地细腻,杯身洁白,底部蓝字清晰。工作人员一看款识,就火了,认为这是明清混搭的假货。明朝和大清康熙根本不挨边,这种错误太低级,古玩行见过的赝品多,但这么明显的少见。小伙子不服气,坚持是祖传真品,可店员不信,让他走人。 这款识的瓷器确实存在争议。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青花贯套纹酒盅,高5厘米,口径8.8厘米,底款正是“大明康熙年制”。专家考证,这是康熙官窑产品,从纹饰、胎体、釉色看,没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款?一种说法是康熙迷信,瓷器易碎,写“大清”不吉利,就用亡国“大明”代替。还有人猜是工匠怀念明朝,故意写错表达不满。类似瓷器不多见,重庆三峡博物馆也有一件斗彩盘,同款一级文物。 小伙子没卖成,带杯子回村,心有不甘。后来听说博物院有专家鉴定,他就再跑一趟。专家用仪器检测,确认是清代真品,那六个字虽怪,但成了独特特征。杯子被收藏,定为一级文物,摆在展厅。关于款识,学界没定论,有人说“三藩之乱”时南方工匠沿用旧习,有人说是晚清宦官偷卖宫瓷,仿品出错。总之,这杯子从疑假到珍宝,价值翻倍。 古玩鉴定靠眼力和知识,不是凭感觉。很多人初看这款识,就喊假,可事实证明,历史总有意外。康熙时期瓷器款识多样,早年多用明款或堂名,后来才规范“大清康熙年制”。这种“大明”款瓷虽稀少,但拍卖会上出现过,一件五彩碗卖出五百多万港币。收藏圈提醒,别急下结论,多查资料,避免错过宝贝。 小伙子提供酒杯,博物院给奖励,他回家改善生活。类似故事在古玩界常见,教人谦虚学习。瓷器工艺复杂,康熙青花发色纯正,胎釉结合紧实,这件酒盅内壁光滑,外饰贯套纹,简洁大方。专家推测,款识可能源于避讳或政治动荡,反映时代变迁。 这款瓷器存世少,学术界争论不休。有人坚信是官窑有意为之,维护皇权;有人觉得是民窑仿官,出错流传。南京博物院通过多方考证,确认其价值,列为镇馆之宝。收藏爱好者常讨论,这提醒大家,古物背后总有故事,别被表面迷惑。
法媒昨晚(9月4日晚)报道:“法国景德镇-利摩日中国瓷器被盗,损失至少650万欧
【2评论】【2点赞】
隅翁
还有大清成化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