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前,蜀汉最后一根稻草是怎么压垮的? 263年冬,成都城墙外的魏军喊杀声震天。后主刘禅抱着玉玺站在宫门前,身边跟着宦官黄皓——这个曾权倾朝野的男人,此刻正浑身发抖。 "陛下,邓艾已到雒城,再不降怕是要城破人亡。"黄皓哭丧着脸。刘禅望着宫外飘扬的"汉"旗,突然想起四十年前,父亲刘备在成都称帝时,满朝文武高呼"汉室复兴"的热闹场景。可谁能想到,曾经"跨有荆益"的蜀汉,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蜀汉为啥衰败得这么快?真像网上说的"全是内斗"? 一、运粮队走三个月,诸葛亮急得直拍桌子:蜀地的命门早被锁死了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站在汉中的军营里,望着运粮队啃着干饼、拄着拐杖往回挪,当场摔了茶盏——从成都到箕谷,300里山路,运粮队走一个月,到前线只剩半车粮。 这事儿怪不了运粮兵。四川盆地四周全是山,北边只有褒斜道、傥骆道两条栈道,其中傥骆道最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在《与李严书》里写:"粮谷已办,运道不通,求遣健卒千人,分道运粮。"可就算派千人运粮,路上被山贼劫、被暴雨冲、被栈道塌方耽搁,最后能到前线的粮,十不存一。 更惨的是人口。蜀汉鼎盛时94万人,能打仗的壮丁不到10万;隔壁曹魏443万人,随便抽10万兵都跟玩似的。 二、李严被贬、魏延被杀:蜀汉的"自己人",比敌人更会拆台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方缺粮,他急令李严运粮。李严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托孤重臣",按理说该拼尽全力。可他倒好,谎称"粮草已尽",逼得诸葛亮退军。等诸葛亮回来对质,李严又装糊涂:"军粮充足,咋就退了?" 这事彻底触怒了诸葛亮。他上表弹劾李严,最终李严被贬为庶人。 更致命的是魏延之死。诸葛亮临终前安排魏延断后,可长史杨仪和魏延不和,竟诬告魏延谋反。刘禅没细查,直接下令斩了魏延。要知道,魏延可是蜀汉最能打的将领之一,《三国志》说他"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他可能脾气差,但真不是反贼。 这两件事暴露了蜀汉最大的问题:表面上"君臣一心",实则各怀鬼胎。 就像网友@历史显微镜 说的:"蜀汉不是被魏国打垮的,是被自己人'拆墙脚'拆没的。" 三、廖化当先锋、姜维改战术:蜀汉的最后一批"顶梁柱",撑不住了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第11次北伐。他站在沓中(今甘肃舟曲)的军营里,望着麾下3万老弱残兵,叹了口气——这支部队里,最年轻的将领是廖化,已经60多岁了。 廖化是谁?早年跟着关羽守荆州,后来给刘备当侍中,论资历、论能力,本不该当"先锋"。可没办法,蜀汉后期人才断档太严重。《三国志》里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不是调侃,是真没人了! 更糟的是姜维改了魏延的战术。魏延当年在汉中布下"重门阵",每个关口都派精兵驻守,敌人来了逐个击破;姜维觉得这样太被动,改成"诱敌深入",把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想等魏军进了汉中再围歼。结果呢?263年魏军三路伐蜀,钟会10万大军直扑汉中,汉、乐二城的守军根本挡不住,钟会轻松突破防线。 这时候的蜀汉,就像个"空壳子":将军老了,战术错了,连城墙都守不住了。 网友@历史小课堂 说:"蜀汉不是亡于邓艾偷渡阴平,是亡于'没人能用、没人会用'啊!" 蜀汉的教训,藏在每个"如果"里 蜀汉灭亡前,其实有很多"如果":如果李严没争权,运粮队能按时到前线;如果刘禅没杀魏延,汉中防线能多撑几个月;如果早重视人才培养,廖化也不至于60岁当先锋...... 可历史没有"如果"。蜀汉的悲剧,本质是"先天不足+后天内耗"的结果:地理限制是老天爷给的,可内斗是自己作的,人才断层是教育失败的。 蜀汉的故事过去了1800年,但那些教训还在提醒我们: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靠消耗撑不起未来,靠人才才能基业长青。 你觉得蜀汉灭亡的主因到底是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三国演义##蜀汉# #刘禅北伐# #蜀汉故事# #蜀汉灭亡#
曹操更信任曹仁,还是夏侯惇?说白了,夏侯惇和曹仁压根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在整个曹
【326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