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天才。 在93大阅兵中,中国展出的高超音速导弹因其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廉而受到国际关注,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竟然能把这种尖端武器做得像“白菜”一样便宜量大,而这背后离不开郭永怀的付出。 郭永怀是个特别厉害的科学家,厉害到什么程度?当年钱学森说,他一个人能顶十个师。 在美国读完博士後,他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当时中国同时要搞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而这三大工程,郭永怀居然全都参与了,他最厉害的贡献,是解决了导弹头返回大气层时不会被烧毁的难题——这恰恰就是今天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心技术。 那时候没有电脑,他们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硬是算出了导弹飞行时需要的各种数据,在青海基地,他们用最土的办法做实验,稿纸堆满整个房间。 1968年,郭永怀在一次空难中不幸去世,但让人动容的是,在飞机坠毁的瞬间,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两人身体中间护着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至关重要的核弹数据。 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知识和方法却像火种一样传了下来,今天,科研人员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导弹飞行时,用的还是郭永怀团队当年创立的计算方法。 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能这么便宜,主要靠三项关键技术突破:一是建成了能模拟10倍音速的世界顶级风洞群,二是将隔热材料成本削减了九成,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把几年才能完成的试验压缩到几个月就能搞定。 更聪明的是,这些军用技术还能转为民用,比如导弹隔热材料可以用在新能源汽车上,这样一来,研发成本被摊薄,自然就越做越便宜了。 中国能把高超音速武器做得又便宜又好,背后有三点特别值得思考: 第一是“坚持”的力量,从郭永怀那代人开始,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已经默默耕耘了60年,现在的成功,是几代人接力的结果,这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突破,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第二是“系统”的胜利,中国不是某一个技术突然突破,而是从材料、工艺、制造到人才培养整个系统都在进步,就像做饭一样,不光要有好食材,还要有好厨具和好厨师。 第三是“人才”的厚度,郭永怀生前在中科大培养的学生,现在都成了这个领域的顶梁柱,一个国家在某个领域的人才超过一定数量,创新就会自己冒出来。 最重要的是,中国摸索出了一条让高科技变便宜的路子,这对我们普通人其实是个好消息——也许有一天,现在看起来高不可攀的新科技,都会像智能手机一样,从奢侈品变成人人都买得起的“白菜价”。
红旗-29弹体极其巨大、粗壮,每部发射车为两联装,仅携带两发拦截弹。这种导弹在当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