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美国商务部再次甩出重磅炸弹。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封锁升级,从3纳

天天纪闻 2025-09-08 20:40:58

9月6日,美国商务部再次甩出重磅炸弹。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封锁升级,从3纳米、量子算力到ASML的EUV和1970i、1980i光刻机,连GAAFET技术都需许可证,搞出“推定拒绝”更是全面围堵。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锁死中国?但现实恐怕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要说这封锁政策有多离谱,看看 ASML 的最新财报就知道了。这家荷兰光刻机巨头今年一季度来自中国的销售额占比高达 27%,首席财务官戴厚杰都承认 "中国市场需求比预期强得多",原本预估 20% 的占比现在看来保守了,很可能突破 25%。   一边是美国喊着要限制,另一边荷兰企业的机器却在源源不断运往中国,这就好比家长非要把孩子锁在屋里,结果发现窗户根本关不严实。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盟友的 "连坐" 政策。8 月底刚宣布取消三星和 SK 海力士中国工厂的豁免权,这两家韩国巨头以后在华工厂买美国设备得挨个申请许可证,而且明确说了 "不准扩产升级,只能维持现状"。   这招够狠,等于逼着韩企把先进产能撤出中国。但中国商务部第二天就放话,警告这会 "严重威胁全球供应链稳定",言下之意就是别逼我们出反制措施。业内都在猜,会不会是稀土管制加码?毕竟制造芯片离不开稀土材料,这可是中国手里的硬牌。   韩国企业的反应也很耐人寻味。SK 海力士已经开始偷偷加强和中微半导体的合作,毕竟美国设备拿不到,只能找中国供应商补缺口。三星虽然没吭声,但业内都知道它在西安的存储芯片工厂占了全球近四成产能,真要是设备断供,全球手机电脑都会涨价。   美国这波操作看似针对中国,实则把盟友也架在了火上烤,难怪韩国贸易部急着找美国谈判,毕竟谁也不想做亏本买卖。   再说说咱们自己的突破。中芯国际最近宣布 14 纳米车规级芯片已经量产,良率高达 95%,通过了最严格的车用标准测试。这意味着以后新能源汽车上的芯片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   要知道汽车芯片对可靠性要求极高,能通过测试说明咱们的成熟制程技术已经相当靠谱。现在全球都缺车规芯片,中芯国际这步棋走得正是时候,既解决了国产替代问题,又能抢占国际市场。   关于芯片自给率有两种说法,腾讯云说 2025 年能到 70%,摩根士丹利却预测只有 23%。这不是数据打架,而是统计口径不同。前者算的是成熟制程和中低端芯片,这些咱们确实能自己搞定了;后者可能把高端芯片也算进去了。就像算家庭收入,有人只算工资,有人连兼职外快都算上。   但不管怎么说,2025 年咱们每月晶圆产量能达到 1010 万片,占全球 30% 以上,这可是实打实的产能提升。   在先进技术领域,美国越是封锁,咱们的突破反而越猛。北京大学团队搞出的二维环栅晶体管,性能比英特尔 10 纳米的还好,能效提升 30%。这种用铋基材料的新技术绕开了传统硅基的瓶颈,等于在别人筑起高墙的地方另辟蹊径。   上海微电子的 28 纳米光刻机已经量产,下一代设备据说 2025 年能突破 14 纳米,虽然比 EUV 落后点,但至少不用再完全依赖进口了。   市场规律这东西真不是政策能挡住的。ASML 嘴上说遵守美国管制,身体却很诚实,不仅没计划去美国设厂,还把大部分组装留在荷兰,理由是 "本土供应链最靠谱"。   德国默克集团干脆在上海建了全球最大的光刻胶研发中心,英飞凌也和中芯国际签了 14 纳米车规芯片的代工协议。这些企业心里都清楚,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离不开的一环。   普通老百姓可能感受不到这些技术博弈,但生活中已经有了变化。以前修手机换芯片得等进口货,现在很多国产手机用的都是中芯国际的 28 纳米芯片,维修成本降了不少。   新能源汽车价格这两年能降下来,也有芯片国产化的功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其实都是突破封锁的点点滴滴。   美国搞 "小院高墙" 这套,本质上还是想保住技术霸权。但半导体产业的规律就是全球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分布在世界各地,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现在美国把盟友逼得没办法,把中国逼得自主创新,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就像小时候抢玩具,越想把玩具藏起来,别人越会想办法自己做一个,最后藏玩具的人反而被孤立了。   这场芯片博弈说到底拼的不是谁能卡住谁的脖子,而是谁能顺应产业规律、谁更能沉下心搞研发。   从 2016 年中兴事件时自给率不足 10%,到现在成熟制程能自主可控,咱们走了条不容易的路。美国的封锁或许能延缓一时,但挡不住技术进步的大趋势。毕竟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封锁成为科技强国,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0 阅读:567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