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台海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可能会面临远超战争的危险? 俄罗斯媒体分析得,还是挺直白的,一旦台海爆发战争,美国、日本等国家大概率不会袖手旁观,很可能直接下场围堵中国。 2025 年 2 月,美军 “约翰逊” 号驱逐舰与 “鲍迪奇” 号海洋测量船连续三天穿越台湾海峡,后者携带的拖曳声呐系统对台海海底地形进行了精密测绘。 这种 “技术摸底” 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埋下伏笔,一旦冲突爆发,美军航母战斗群很可能以 “保护航行自由” 为名,在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构建封锁线,切断解放军东出太平洋的通道。 日本的动作同样值得警惕,这个曾在二战中吃尽苦头的国家,如今正以 “离岛防卫” 为名重构军事布局:在冲绳群岛部署射程覆盖台海的 12 式岸舰导弹,在奄美大岛新建雷达站,甚至计划在 2025 年内完成无人潜航器部队的组建,用于东海海域的水雷探测与监视。 面对这种 “航母 + 岛链” 的双重绞索,中国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山东舰和福建舰已形成战斗力,但美军在西太平洋部署的 “尼米兹” 级航母打击群,配备的 F-35C 隐身战机和 “标准 - 6” 防空导弹,仍在技术代差上占据优势。 更麻烦的是,日本自卫队与美军的 “联合反导演习” 频率逐年增加,其部署的 “宙斯盾” 舰可拦截中程弹道导弹,这对东风系列导弹的突防构成严峻挑战。 战争一旦升级,美国很可能复制对俄罗斯的 “金融核弹” 战术。2022 年对俄 SWIFT 制裁虽未全面封杀,但仍导致俄外贸结算成本激增 30%。 若对中国采取类似措施,占中国跨境支付量 85% 的 SWIFT 系统一旦中断,将直接冲击长三角、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更致命的是,美国可能联合盟友冻结中国持有的 1.1 万亿美元美债,这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 27%,将引发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 中国 80% 的原油进口依赖海上运输,其中 70% 经过马六甲海峡。日本自卫队若在东海实施封锁,不仅会切断从中东到宁波、上海的油轮航线,还可能迫使中国油轮绕行巽他海峡,航程增加 1200 公里,运输成本飙升 25%。 尽管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已达 80 天用量,但现代战争的能源消耗远超和平时期 ——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日均消耗原油 6.3 万吨,是平时的 3 倍。若冲突持续超过 3 个月,储备油将捉襟见肘。 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的绞杀早已蓄谋已久,2024 年 12 月,美国商务部将 136 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不仅涵盖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半导体企业,还首次将 EDA 软件开发商华大九天纳入其中。 这种 “全产业链封杀” 直指中国芯片制造的命门: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生产线虽已量产,但关键设备如 ASML 的 EUV 光刻机仍被禁运,导致其先进制程研发进度落后台积电 2 年以上。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 “技术窒息” 战术同样凌厉。英伟达 A100 和 H100 芯片是训练大模型的核心算力,但美国已通过 “实体清单” 禁止向中国出口。 G7 国家的舆论机器早已磨刀霍霍,2025 年加拿大 G7 峰会虽未发表联合声明,但日本媒体披露,美英已拟定 “台海战争叙事框架”,将中国描述为 “破坏印太稳定的侵略者”,并计划通过 BBC、CNN 等媒体进行地毯式宣传。 这种舆论战的杀伤力不容小觑,2022 年俄乌冲突中,西方媒体对 “布恰事件” 的片面报道,曾导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空前孤立。 更棘手的是,美国可能利用 “价值观同盟” 施压中立国家。东盟虽在 2022 年重申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直言:“美国想让台海冲突升级,但东盟没必要卷入”。 这种微妙的中立态度,意味着中国在争取国际支持时需付出更多外交努力。而印度作为 “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虽未明确支持 “台独”,但其在边境问题上的小动作,可能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另一张牌。 面对多重危机,中国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在稀土领域,中国掌握全球 90% 的中重稀土加工能力,若对镓、锗等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将直接冲击美国 F-35 战机和雷神公司的雷达系统。 在能源领域,中俄共建的 “西伯利亚力量” 天然气管道已实现年输气 380 亿立方米,可替代部分海上进口。更关键的是,中国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正在改写科技竞争的游戏规则。 俄罗斯媒体的警告,本质上是对中国战略定力的考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外部围堵都无法阻挡一个大国的崛起。正如稀土博弈中 G7 的内部分裂,台海危机同样可能成为照妖镜,让 “价值观同盟” 的虚伪性暴露无遗。 中国要做的,是继续夯实产业链根基,以 “斗而不破” 的智慧化解风险,同时做好最坏打算,让任何敢于玩火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毕竟,在国家统一的历史洪流面前,任何围堵与制裁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美媒:中国阅兵公开5款五代机,刚升空就面临落后,将削减产量据美国《军事观察》9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