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5年,国民党把大陈岛上的居民14416人悉数押往台湾,并在大陈岛大肆破坏,制造了著名的“大陈浩劫”,后来的大陈岛变成了什么样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陈浩劫) 1955年初,一江山岛的易手,让盘踞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彻底慌了神,月底,蒋经国匆匆飞抵岛上,他带来的不是坚守的命令,而是一份撤离计划。 一场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的大迁徙随即展开,从2月3日到8日,整整14416名岛民被强行带离家园,送往台湾,偌大的岛屿,最后只剩下7个想方设法藏起来的居民。 人走了,家园也没能留下,国民党军队在撤离前,对这座岛屿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破坏,国际上都把这叫做“大陈浩劫”,等到2月12日他们彻底走光,留下的已是一片焦土。 中国红十字会的调查报告揭开了这片废墟下的真相:24个村镇的民房被付之一炬,南坑、小岙里等地更是烧得一干二净,下大陈的水井水库大多被炸毁,333艘渔船无一幸免,全被焚烧。 第二天,也就是2月13日,人民解放军登岛,宣告大陈解放,紧接着,批山、渔山等周边岛屿也陆续回归,整个浙东沿海终于再无敌踪,可战士们面对的,是一个埋着上万颗地雷的死亡陷阱。 解放军登岛后,仅仅一个多星期,就排除了七千多枚地雷,也有说法是,战士们不眠不休奋战了三天三夜,清除了上万枚地雷,大陈岛的历史,就这样在满目疮痍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到了1955年11月底,大陈岛成为无人荒岛的消息传到了共青团中央,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此诞生: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去重建它! 1956年1月31日,227名热血青年乘船而来,眼前的景象比他们听说的任何描述都要残酷:光秃秃的山,遍地的瓦砾,锈迹斑斑的铁丝网,还有不知藏在哪里的地雷。 三天后,这群年轻人在副队长王宗楣的带领下,登上岛上最高的凤尾山,他们面对队旗立下誓言:绝不后退,要用双手和汗水,把这片废墟变成可爱的家乡。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到来之前,驻岛解放军已经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但有一种塑料外壳的化学地雷,探测器根本没反应,最后,队员们想出了个“土办法”:让牛羊走在前面探路,人在后面跟着开垦,这招竟然真的管用! 垦荒队员们和守岛部队一起,在废墟上搭起棚子住了下来,短短两个月,他们就开垦出几百亩荒地,种上了番薯和蔬菜,还建了畜牧场,荒岛上,第一次冒出了炊烟,有了生机。 一年后,大陈岛迎来了不可思议的大丰收,光番薯就收了超过10万斤,马铃薯和蔬菜也各有四五万斤,岛上的地不够用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西南方二十分钟航程外的无人小岛——竹屿岛。 共产党员张寿春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带着另外两个队员去竹屿岛养羊,岛上只有一间十平米的破屋,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日子孤单得可怕,没多久,两个年轻队员受不了,先后离开了。 那年张寿春已经三十岁,还是单身,他一个人守着羊群,半个月才能盼来一次补给船,大家伙都替他着急,有位村民觉得他踏实肯干,就把自己的小姨张莲女介绍给了他。 两人很快结了婚,新婚才二十天,张寿春又主动申请,带着妻子张莲女去了另一个叫羊歧岛的荒岛养猪,因为那里野草多,通讯基本靠吼,他们约定了最原始的联络方式:点火为号。 一堆火是断粮了,两堆火是生病了,三堆火是敌人来了,有次海上刮大风,队员李京州看到羊歧岛冒烟,冒着雨冲过去,结果发现是张寿春做完饭忘了把火灭了,那之后,夫妻俩再没点过火,哪怕台风天,所有困难都自己扛,他们在岛上,一守就是三年。 到了1957年,垦荒队的目标更大了——向海洋进军,大陈渔场曾是全国闻名的大渔场,这片宝藏不能荒废,女队员金育育第一个站出来,说“天上有女飞行员,地上有女拖拉机手”,她也要当轮机手。 在她的带动下,8名女队员加入了渔业队,海上生活远比陆地更艰苦危险。有一次出海,他们碰上了10级台风,金育育所在的木帆船锚都被吹断了,在海上足足漂了三天才脱险。 辛苦换来了回报,渔业队第一年就捕了个开门红,挣了整整9万块钱,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钱怎么花?队里吵开了,新来的队员想分钱,但老队员不同意。 张其元站出来说:“我们是来建设大陈的,不是来挣钱的”,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这笔钱是国家的,要用它来造更大的船,就这样,台州地区第一对机帆船“勇敢”号诞生了。 从1956年到1960年,前后共有五批、467名青年来到大陈,五年时间,岛上不仅农牧渔全面开花,还建起了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荒岛,真正变成了宝岛。 1960年7月,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建制解散,但这群年轻人用青春和奋斗铸就的“艰苦创业、发奋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里,一代代传了下去。
[太阳]1955年,国民党把大陈岛上的居民14416人悉数押往台湾,并在大陈岛大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09 18:42:35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