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了轩然大波,24小时内,以色列攻击了多国。 袭击地点位于多哈

历史透视眼 2025-09-11 14:48:43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了轩然大波,24小时内,以色列攻击了多国。 袭击地点位于多哈北部住宅区,目标是哈马斯政治领导层的一次闭门会议。 卡塔尔方面证实,一名卡塔尔安全官员也在此次袭击中死亡。 这次打击引发了卡塔尔政府的强烈不满。 官方声明称这是对国家主权的“公然侵犯”,并指责以色列破坏了当前人质谈判进程。 卡塔尔长期作为以巴冲突斡旋方之一,多次与美国、哈马斯之间进行穿梭式协商。 以色列方面则称,此次会议中,多名高级别哈马斯领导人正在讨论美国提出的交换人质和临时停火协议。 情报机构判断,哈马斯准备拒绝相关提议,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 哈马斯随后发声,表示高层领导人均无大碍。 发言人强调,以色列未能阻止谈判进程,反而加深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 以色列军方对此并未做进一步回应。 空袭事件发生后,多国接连表态。 德国政府称此举“不可接受”,呼吁以色列尊重国际法。 英国首相谴责行动“违反基本的外交准则”。 俄罗斯外交部则指出,攻击卡塔尔属于“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 美国方面态度暧昧,一方面强调“尊重卡塔尔作为盟友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称“打击哈马斯恐怖活动有其安全考虑”。 此次行动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以色列首次空袭海湾国家。 此前以色列的打击行动集中在周边五个国家或地区。 分别是加沙、约旦河西岸、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朗。 在黎巴嫩方向,以色列主要针对真主党的火箭弹发射点和地下掩体。 叙利亚境内,多次轰炸伊朗支持的民兵基地。 伊朗方面曾警告以方不要越过红线,双方曾一度爆发12天的交火。 也门成为最新战线之一。 以色列军机多次打击胡塞武装控制的港口、机场和导弹阵地。 胡塞方面则持续发射远程导弹,试图穿越红海攻击以色列南部。 这些行动显示,以色列已不再满足于防御姿态。 战术上选择在敌方最活跃区域,采取快速、短期、定点打击。 目的明确,就是要打乱敌方部署和谈判节奏。 卡塔尔事件虽然震惊舆论,但从军事角度看是行动链条中的一环。 选择打击哈马斯高层而非加沙本土,是一次心理和战略上的主动出击。 这也对其他国家传递信号:以色列认为参与哈马斯谈判的第三方,也可能成为军事打击对象。 阿联酋、埃及等国保持沉默。 伊拉克政府则表示关切,担心地区冲突扩大。 多哈民众抗议规模不大,但舆论反应强烈。 认为这次袭击不仅损害卡塔尔形象,也暴露其在地区事务中缺乏真正安全保障。 以色列是否会持续扩大打击范围,取决于哈马斯下一步是否调整立场。 若哈马斯拒绝谈判、继续火箭袭击,以方很可能进一步加压。 若斡旋继续,以色列或会选择收手。 目前局势仍未明朗。 卡塔尔方面已向联合国提出紧急申诉,要求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 以色列代表拒绝道歉,坚称此次打击“具有合法防卫性质”。 可以看出,以色列正在改变传统战术,主动将战火引向幕后调解者。 不只打“手下”,也开始打“出谋划策”的人。 这背后的战略逻辑,就是要摧毁哈马斯的政治链条。 而这次打击卡塔尔,正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一旦打破了谈判平台的安全感,所有参与方都将重新考虑自身立场。 未来中东战局是否继续升级,要看卡塔尔的下一步动作。 也要看美国是否介入稳定局面。 局势已不再是加沙一地的冲突,而是一场辐射多个国家的区域战争。 以色列手中握着主动权,但也正在逼近一条国际红线。 如果再跨一步,可能引发更多国家的直接参与。 最后,卡塔尔空袭事件只是以色列近期一系列跨境打击的缩影。 战争的地图正被重新绘制,战争的规则也正在被重写。 信息源: 《以色列首次空袭卡塔尔引关注》·新华社·2025年9月11日

0 阅读:0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