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林伯渠6岁的儿子“小相持”该上小学时,林伯渠给他重新取了个名叫林三用

轩叔观察 2025-09-12 15:20:36

1945年秋林伯渠6岁的儿子“小相持”该上小学时,林伯渠给他重新取了个名叫林三用,孩子奇怪:“爸爸怎么给我取这么个名字啊?”[无辜笑] 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里,藏着父亲的三个期望:用脑子想问题,用手造机器,走路要脚踏实地。 六岁的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不知道这三个字将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 第二天开始他就体验到了父亲教育的“与众不同”,上学要走三四里山路,不管刮风下雨,父亲从不派车接送。 雨天的山路特别难走,黄泥糊了一身,鞋子都快掉了,他也咬牙坚持着,邻居家的孩子有时会说:“你爸爸那么大的官,怎么不管你?” 他总是不吭声,心里想的是父亲说的那句话:“走路要脚踏实地。” 吃饭也是个考验,学校的大灶开饭时间固定,他必须自己端着碗去打,去得早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去晚了就只剩冷的。 没有人会为他保留热饭,也没有人替他排队,这让一个六岁的孩子很快学会了掐时间,学会了照顾自己。 有一次打完饭往回走,他一脚踩空,从半人高的土坎上滚了下去,饭盒摔得老远,汤汤水水洒了一地。 他趴在草丛里缓了好久才爬起来,膝盖擦破了皮,胳膊也青了一块,拍掉身上的土,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警卫员看见他这副模样,问发生了什么事他摇摇头:“没事,自己不小心摔的。”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了很久,父亲给他取名“用三”,是希望他用脑子、用双手、脚踏实地,今天摔跤就是因为走路不够专心。 从那以后他走路格外留神,做事也更加仔细,同学们都说他“老成”,像个小大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个小学时光,别的孩子放学有人接有人送,他总是独来独往,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比同龄人更独立更能吃苦。 林伯渠很少当面夸奖儿子,但私下里对身边人说:“这孩子能吃苦,将来不会差。” 中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深深记住了父亲的话:“用脑子想问题。”每道题都要弄得清清楚楚,绝不含糊。 动手能力也格外突出,别的同学做手工总是笨手笨脚,他却能做得又快又好,父亲说的“用手造机器”,让他对机械特别感兴趣。 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所学校专门培养国防科技人才,是当时最难考的学校之一。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想起了十几年前父亲给自己改名的情景,那三个朴素的期望,竟然真的指引着他走到了今天。 在军工学院的几年里,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同学们都佩服他既能钻研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后他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几十年来他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退休时同事们评价他:“这个人做事踏实,技术过硬,是真正的工程师。” 回想起来父亲当年的教育方法确实特别,没有过多的说教,没有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会什么叫“用三”。 这种看似“狠心”的教育,却培养出了孩子真正的能力,用脑思考让他学会了独立分析问题,用手创造让他具备了实践能力,脚踏实地让他养成了踏实的作风。 一个人的名字,三个朴素的期望,几十年的人生验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不在于说了多少话,而在于做了什么事。 【网友评论精选】 “这爹的教育方式太硬核了!放现在肯定要被骂‘虐童’,但确实培养出了人才。” “名字取得真有水平,用三——用心用脑用双手,到现在都不过时。” “小时候觉得父母狠心,长大了才懂这才是真正的爱。” “现在孩子上学车接车送,吃完饭碗都不收,真是两个极端。” 如果你是父母,会采用这种“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教育方式吗?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