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9月15日晚写道:“德语媒体:中国速度不值得羡慕。《南德意志报》认为,所

百日依山尽 2025-09-16 18:26:48

德国之声9月15日晚写道:“德语媒体:中国速度不值得羡慕。《南德意志报》认为,所谓‘中国速度’不应该成为一种楷模,而是一种警示。” 提及 “中国速度”,许多领域的成就都令人印象深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高铁便是一张闪亮名片。上午 9 点整,编号为 G5 的高铁列车能准时从北京南站出发,一路风驰电掣穿越广袤乡村与多座城市,最终抵达约 1300 公里外的上海,全程仅需短短 4 个半小时,平均时速约 350 公里。 前些年媒体报道显示,中国高铁超 98% 能按时刻表准点发车,超 95% 能准时抵达目的地。相比之下,在德国,同等时间可能仅能完成不足 600 公里的旅程。近年来,中国高铁网里程不断大幅增加,众多大都市间的高铁行程都被缩短至数小时。像从北京到 2000 多公里外的深圳,乘坐高铁也仅需 8 个小时。 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同样展现出惊人速度。在 2025 年慕尼黑车展开幕前夕,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便引发双重轰动。其高端品牌仰望的 U9 工程测试车在帕彭堡测试赛道上,以每小时 472.41 公里的速度打破全球电车极速纪录,应用的全域 1200V 超高压平台等精妙技术令人瞩目。 在慕尼黑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高调登场也并非首次。早在 2023 年车展时,就有 41% 的参展商总部位于中国,当时德国汽车专家就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对欧洲汽车市场产生 “重大影响”。一些德国汽车制造商高管甚至用 “中国速度” 来形容他们需多快行动才能赶上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步伐。 而德国在一些项目推进上似乎与 “中国速度” 形成鲜明对比。以柏林新机场为例,其建设过程可谓波折不断,多次出现延迟问题,从规划到最终建成耗费了远超预期的时间和资金。 在汽车研发方面,过去德国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推向市场通常需要五六年,精密被看得比速度更重要。但如今面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快速生产且成本更低的竞争压力,大众也开始调整策略,计划 2027 年上市的一款入门级电动车型,从立项到量产可能仅需 36 个月。 德国《南德意志报》此番将 “中国速度” 视为警示,或许是看到中国在各领域快速发展对德国相关产业形成的竞争压力。比如在科技领域,中国从曾经被认为的廉价制造工厂,快速发展成高科技产地,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数量已超过德国和美国。 像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 DeepSeek 在科技和投资界掀起旋风,让西方意识到又一次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但也有不同声音,德国部分管理者将 “中国速度” 视为值得学习的对象,希望借鉴中国在做事效率上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国际舆论对 “中国速度” 的看法也是多元的。部分外媒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多有赞誉,以 “中国车商占据半壁山河”“‘中国速度’抢镜慕尼黑车展” 等为主题进行报道。 而如今德国媒体的这一观点,再次将 “中国速度” 置于争议中心,未来 “中国速度” 究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又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格局,仍有待持续观察。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