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 上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的余波席卷了整个独联体国家,乌克兰作为其中的工业重镇,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原本支撑国家的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科研机构,一夜之间发不出工资,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要么被迫转行开出租车,要么守着实验室里的图纸发愁。 就在这时,中国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 当时咱们正处在工业升级的关键期,大飞机、大型船舶、精密机械这些领域,都急需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于是 “双引工程” 应运而生,核心就是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而乌克兰的专家们,成了这个工程里最亮眼的 “技术援军”。 这些人里,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飞机设计师,有黑海造船厂的船舶工程师,还有从事航天发动机研发的顶尖人才,每一个都是当时乌克兰的 “技术宝贝”。 那会儿中国对这些专家有多重视?举个例子,90 年代中国普通职工月薪也就三四百块,而乌克兰专家一来,基本能拿到月薪 5000 块以上,要是带团队来的核心专家,月薪能冲到 1 万,这在当时绝对是 “天价”。 不光给钱多,住房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 北京、上海、西安这些工业重镇,都专门建了涉外小区,房子里家具家电全配齐,不用专家自己操心。 家里有孩子的,还能安排进当地的重点学校或者国际学校,连上学的学费都有补贴。 这些专家也没让人失望,把真本事全拿了出来。比如参与过辽宁舰改造的乌克兰专家,当时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们,带着船体结构优化、动力系统调试的经验,手把手教中国团队。 要知道,那会儿咱们对航母的了解还停留在图纸阶段,正是这些老专家指出了船体防腐、甲板承重的关键问题,让辽宁舰的改造周期至少缩短了 10 年。 还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帮咱们搞大飞机前期研发时,把大型运输机的气动布局、载荷计算的核心参数都分享了出来,后来 C919 的研发,也借鉴了不少当时积累的技术经验,至少让咱们少走了 5 年的弯路。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来华的乌克兰专家们,大多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们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完全称得上 “颐养天年”。 那些回国的专家,日子也不差。当年离开中国时,不少人拿到了一次性的 “贡献补贴”,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而且中国的企业没忘了他们,比如一些航天、船舶公司,还会邀请他们当长期技术顾问,每年请他们来中国待一两个月,看看项目进展,提提建议,光这笔顾问费每年就有十几万。 其实回头看,当年中国引进乌克兰专家,从来不是单纯的 “花钱买技术”,而是一场双向成就的合作。 咱们靠他们的经验突破了技术瓶颈,缩短了工业升级的周期;而他们靠中国提供的平台,既能施展才华,又能过上安稳日子,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现在中国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这些领域的成就,比如福建舰服役、运 - 20 批量列装,背后都有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影子。 有人说,大国之间的合作,拼的是利益交换,但跟这些乌克兰专家的故事里,更多的是 “互相成全”。 他们拿着丰厚的报酬,安安稳稳颐养天年,而他们留下的技术和经验,成了中国科技腾飞的一块重要基石。 这种跨越国界的技术传承,比任何短期的利益合作都更有意义,也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信息来源:《今晚听历史》《历侠听说》等平台对 90 年代引进政策的纪实报道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的余波席
小茹吖
2025-09-18 14:44:1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