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提问李光耀:印度该怎样崛起? 李光耀: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这位能把新加坡从渔村带成发达国家的政治家,看问题向来一针见血。 他盯着印度看了四十年,从年轻时候的看好,到晚年的直言不讳,背后是对这个国家骨子里的复杂看得透透的。 印度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统一的大国,人口超过14亿,地盘广阔,资源也不少。 但真要细看,印度其实很散,无论是语言、宗教还是种姓,这些“墙”横在社会各个角落。 印度宪法里硬是规定了22种官方语言,每种语言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你在北方邦说印地语,到了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印地语就没什么用,得换泰米尔语。 有时候,就连一瓶水都难买明白。 总理在电视上讲话,能听懂的也就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十几亿人,听着跟天书差不多。 说到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佛教,全都混在一起。 印度教徒多,但穆斯林也有两亿左右。 这么多宗教信仰混在一个锅里,小摩擦不断,有时候甚至能演变成大冲突。 就拿吃牛肉这事来说,印度教视牛为神圣,碰都不敢碰,但穆斯林却把牛肉当日常食物。 因为这个问题,印度各地时不时就能见到宗教冲突,警察来了都不一定能劝得住。 种姓问题其实更难缠。 虽然印度宪法早就说不准种姓歧视,可现实生活中,种姓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镇。 高种姓的还是看不起低种姓的,低种姓的孩子上学、找工作,依然处处受限制。 印度政府推行“预留制”,为低种姓学生和公务员岗位预留名额,但执行起来经常遭到反对。 很多地方的官员和有势力的人,根本不把规定当回事。 印度体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联邦制特别明显。 每个邦都有很大自主权,中央政府很多时候只能“指导”,实际操作还得看地方。 教育、卫生、土地这些领域,中央说话不算数,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老大”。 所以,总体上看,印度的政策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央想推的改革很难全国同步落地。 李光耀曾经表示,这种“散”的体制让印度缺少国家凝聚力,遇到大事时难以形成合力。 李光耀的观点,虽然在印度引发过争议,但不少印度学者其实也认同。 他们觉得,印度的现代化道路,光靠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是不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李光耀的话说得直白,其实就是提醒印度,必须正视自身的社会结构和体制难题。 印度不缺聪明人,也有很多资源,但如果无法把“散”的局面变成“合”,想快速崛起确实不容易。 所以说,印度要想真正实现崛起,首先得解决自己的“分散”问题。 没有人能靠个人或某一届政府一夜之间改变整个国家的结构,这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问题,更是社会和体制的深层挑战。 李光耀的判断之所以被反复提起,不是因为他悲观,而是他看到了最本质的难点。 对今天的印度来说,这依旧是摆在面前的大考。 参考:印度学者提问李光耀:印度该怎样崛起?李光耀:没有人能改变印度——百度
印度学者提问李光耀:印度该怎样崛起? 李光耀: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这位能
世界今若在
2025-09-21 09:49:00
0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