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阅兵2025年9月20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街道上响起了沉重的钢铁履带声,一场名为“团结的力量”的盛大阅兵正在进行。在围观市民的注视下,多辆覆盖着迷彩的防空导弹发射车缓缓驶过市中心广场,这些装备车身上印着醒目的塞尔维亚军徽,车顶的雷达天线正缓慢转动,仿佛在无声地守护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中两款最引人注目的防空系统并非来自传统的欧洲或俄罗斯供应商,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军工印记——它们正是近年来中塞军事合作的重要成果。
这场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的HQ-17AE短程防空导弹系统,其实早在2024年7月就已通过政府间协议确定采购,中国空军当时动用多架运-20大型运输机,仅用一个批次就完成了全部交付,塞尔维亚媒体形容这次运输效率“像快递一样准时”。这款系统专门针对低空突袭目标设计,采用8×8特种底盘,在巴尔干半岛多山地形中仍能保持30分钟快速部署能力,其雷达系统可同时追踪12个空中目标并引导导弹优先打击威胁最大的6个。塞尔维亚国防部在随后的训练公报中透露,操作人员在中国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回国后每天进行实战化演练,目前已完全形成战斗力。
与HQ-17AE形成高低搭配的是同样来自中国的FK-3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作为红旗-22防空系统的出口版本,它的列装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19年,塞尔维亚就启动了新型防空系统的招标工作,经过与俄罗斯S-300、欧洲紫菀等系统的反复对比测试,最终选择了性价比更优的FK-3。这套系统的采购价格仅为美国爱国者2的十分之一,却能实现100公里的最大拦截距离,还标配了反隐身雷达功能。2025年1月,塞尔维亚国防部正式宣布第250防空导弹旅开始装备该系统,这个曾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用老旧萨姆-3导弹击落美军F-117隐形战机的传奇部队,再次成为军事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列装后的首次实弹测试中,FK-3系统发射的15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包括模拟F-35战机的高速靶机,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武切维奇在测试现场激动地表示:“我们终于拥有了真正的区域防空能力。”
关于这些装备的具体数量,塞尔维亚官方并未公开详细数据,但从军事部署规律和公开的训练画面分析,第250防空导弹旅作为塞尔维亚唯一的专业防空旅,通常会配备3-4个导弹营,每个营装备4-6套发射系统。2025年7月的“维多夫丹”军事演习中,至少有6辆FK-3发射车同时出现在演习区域,结合中国运-20运输机的单次运输能力(每架可装载1-2套发射系统),外界推测这批装备的总数可能在12-18套之间。而HQ-17AE作为近程防御系统,通常与中程系统按1:2的比例搭配部署,因此数量可能在6-8套左右,主要用于保护FK-3阵地及首都贝尔格莱德等核心区域。
这些中国武器的到来,不仅提升了塞尔维亚的国防实力,更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传递出重要信号。2025年9月阅兵彩排期间,HQ-17AE的雷达系统始终保持开机状态,操作人员向媒体展示了系统对低空慢速目标的追踪能力——这被普遍解读为对科索沃北部局势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FK-3系统具备与塞尔维亚现有俄制装备兼容的接口,在演习中曾成功与S-125防空系统协同作战,这种跨体系融合能力让塞尔维亚在有限预算下实现了防空网的现代化升级。中国军工企业还为这些装备提供了完整的维护保障体系,包括在贝尔格莱德建立零部件仓库,确保关键组件的更换时间不超过72小时。
从1999年用老式导弹创造击落隐形战机的奇迹,到如今装备现代化的中远程防空系统,塞尔维亚防空部队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军工的快速进步。FK-3系统配备的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处理48个目标,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抗干扰能力较传统苏式装备提升显著。而HQ-17AE的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则专门针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两套系统形成的立体防御网,使塞尔维亚在面对现代空袭威胁时拥有了更坚实的底气。正如第250防空旅指挥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国装备让我们能够在熟悉的战场上,用更先进的方式继续守护国家的天空。”
这些军事合作项目背后,是中塞两国多年积累的战略互信。2025年交付HQ-17AE时,中国运输机首次获准穿越多个北约国家领空,这种特殊的运输安排在欧洲军事史上并不常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在公开场合展示FK-3系统的操作界面,笑着说“比想象中容易上手”,这个细节被媒体捕捉后,成为中塞技术合作的生动注脚。随着这些装备的陆续列装,塞尔维亚正逐步构建起符合自身需求的国防体系,而中国军工也通过这个欧洲首个用户,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在贝尔格莱德的军事博物馆里,F-117残骸旁的展柜中,如今悄然增加了一个新的模型——FK-3防空导弹系统,它与那些见证战争创伤的展品一起,诉说着这个国家在守护和平道路上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