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过劳死,有些人把矛头指向了家里的老人,说如果公婆搭把手,帮忙买买菜做做饭,或者接送一下孩子,减轻很多她的负担,或许也不至于这样的结果。 离世的女子叫林薇(化名),今年32岁,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家里有个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她和丈夫结婚五年,公婆是衢州农村来的,去年才搬来同住。 很多人不知道,林薇的婆婆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阴雨天连筷子都握不稳,更别说长时间站着做饭;公公心脏不好,前年还做过支架手术,平时连提桶水都要歇两三次。 老两口其实一直想帮忙,每天早上都会提前把小米粥熬好,把儿子的校服烫平整,只是这些细碎的事,在旁人眼里根本算不上“搭把手”。 林薇的丈夫是做工程监理的,经常要去外地项目驻场,一个月能在家待上四五天就不错了。家里的事,从孩子的早教班报名到物业费缴纳,从换灯泡到修水管,几乎全压在林薇身上。 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给孩子穿衣服、喂早饭,送完孩子去幼儿园再赶去公司,中午在工位上随便扒两口外卖,晚上经常加班到九十点,回家还要给孩子洗澡、讲故事,等孩子睡了再收拾客厅、洗全家的衣服,忙完基本都快半夜了。 有次她跟闺蜜视频,说自己连敷面膜的时间都没有,眼下面的细纹多到遮瑕膏都盖不住,话没说完就打了个哈欠,眼里全是红血丝。 公婆看她这么累,也急得慌。婆婆试过勉强站着做饭,结果炒完一个菜就疼得直冒冷汗,林薇回来看到厨房没洗的锅碗,又看着婆婆肿得像馒头的膝盖,抱着婆婆哭了一场,说“妈你别折腾了,以后饭我来想办法”。 从那以后,林薇每天早上会提前订好外卖,或者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菜放冰箱,让公婆热一下就能吃。 至于接送孩子,公公试过一次,结果在幼儿园门口差点被电动车碰到,林薇吓得赶紧跟公司申请,每天晚到半小时、早走半小时,就为了自己接送孩子,哪怕这样会导致白天的工作做不完,只能晚上带回家加班。 那些指责公婆的人,大多没看到这些细节。他们只觉得“老人就该帮衬年轻人”,却忘了老人也有自己的身体局限,忘了这个家里,丈夫长期缺位才是更大的问题。 林薇去世后,她的丈夫抱着孩子在灵堂里坐了三天,反复翻着林薇的手机备忘录,里面记满了“给孩子买退烧药”“交燃气费”“给公婆买降压药”的琐事,最后一条是“明天要跟领导说,能不能少加点班,孩子说好久没跟我去公园了”。 时间停在她去世前一天晚上十一点。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总说“等项目结束就多陪陪你们”,却从来没问过林薇,她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候。 其实林薇不是没提过想请保姆,可算了算每月六千多的保姆费,再加上孩子的早教费、房贷,她的工资去掉这些开支后根本剩不下多少,只能咬着牙自己扛。她公司去年有个同事也是因为过劳住院,出院后就辞职了,林薇当时还跟同事说“我也想歇,可我歇了这个家就转不动了”。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身体在亮红灯,经常头晕、心跳快,却总想着“等孩子再大一点就好了”“等丈夫项目稳定就好了”,没成想,身体没等到那个“好了”的时候。 更让人难受的是,林薇去世后,还有人在网上说“肯定是她自己不会安排时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苦都吃不了”。 这些轻飘飘的话,根本没看到她背后的无奈——她不是不会安排时间,是时间根本不够用;她不是吃不了苦,是苦太多了,压得她喘不过气。 这个家就像一个失衡的天平,她一个人站在一端,另一端本该有丈夫、有家庭支持、有社会托底,可最后,只有她自己在硬撑。 说到底,把矛头指向公婆,不过是找了个最容易的“替罪羊”。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让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疲于奔命的现实:是企业无底线的加班文化,觉得“年轻人就该多加班”; 是社会托育服务的不足,三岁以下孩子的托管班一位难求;是家庭分工中,男性对家务和育儿的普遍缺位,觉得“这些都是女人的事”。林薇的悲剧,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这些因素拧成的一股绳,最后把她拽垮了。 如果有一天,企业能真正落实“不强制加班”,如果社区能多一些普惠性托育机构, 如果丈夫能多分担一些家庭责任,哪怕只是每天下班回家给孩子讲个故事、洗个碗,或许林薇就不用那么累,或许这个家还能有欢声笑语。可惜,没有如果。 希望林薇的事能让更多人明白,女性的“过劳”从来不是简单的“没人帮忙”,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家庭共同发力,去减轻她们身上的担子。别再让“公婆不搭把手”成为掩盖问题的借口,也别再让更多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拉扯中,耗尽自己的生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杭州女子过劳死,有些人把矛头指向了家里的老人,说如果公婆搭把手,帮忙买买菜做做饭
名城探寻
2025-09-21 16:47:2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