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专家正清理烟花秀现场紫铜等物始祖鸟不要偷换概念了,可降解不等于无害
始祖鸟联手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举办了一场烟花艺术表演,活动方声称“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这一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1. “可降解”不等于“无害”
主办方强调所用“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但“可降解”只是说明材料能在自然环境中分解,并不意味着对生态无害。部分可降解材料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例如含卤素的塑料可能产生有毒有机化合物。此外,即便材料可降解,也可能仅分解为微塑料颗粒,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长期污染。更关键的是,此次烟花施放地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冻土环境,年均温低于0℃,微生物活性极低,降解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远非主办方所暗示的“自然无害”。
2. 降解过程本身也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可降解材料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可能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威胁水生生物生存。在土壤中,降解产物可能改变酸碱度和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进而破坏高原生态系统本就脆弱的平衡。
3. “符合环保标准”≠“无环境影响”
所谓“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只能说明其污染物浓度低于某一设定值,并非“对环境无影响”。换句话说,只是“比传统烟花污染少”,而非“对雪山无害”。
总结:可降解≠环保
可降解材料相较于传统塑料在环境适应性上确有优势,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无害。在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的高原地区,任何形式的污染输入都应被严肃对待,不能以“可降解”作为生态风险的免责理由。
以及,始祖鸟称:项目团队制定了“预防一监测一恢复”的全链条方案:燃放前已将牧民牲畜转移至安全距离,并通过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如何确保所有小型动物都离开了);燃放后立即清理残留物,并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翻土也会影响生态),确保不留生态隐患。这么大一个品牌方明知道这个活动会对当地生态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非要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宣称“敬畏自然”,但是我并没看到一点敬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