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4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因为跟康熙帝顶了几

炎左吖吖 2025-09-23 11:48:27

康熙4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因为跟康熙帝顶了几句嘴,结果惹得康熙帝龙颜大怒,竟然冲下大殿,把马齐给殴打了一顿,康熙帝时年55岁,马齐57岁,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竟然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1709年紫禁城里,五十五岁的康熙帝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群臣。 五十七岁的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立在朝班最前,脊梁挺得笔直。 然而,谁也没想到,过一会儿这对共事二十余年的君臣,会大打出手! 这场风波的根,早在一年前埋下。 1708年,太子胤礽因“不法祖德”被废,朝野震动。 康熙帝不便明说,便暗示群臣“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实则想复立胤礽。 可满朝文武还没表态,马齐便联合佟国维等老臣,公然推举八阿哥胤禩。 这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 “马齐!”康熙帝龙颜不悦,“朕让你来,是要听你推举新太子,还是听你结党营私?” 马齐往前一步:“陛下,臣等所举,皆是大臣公议!” “公议?”康熙帝拍案而起,“你富察氏从关外起兵至今,可曾有一人战死沙场?” 这句话像把淬毒的刀,直插富察氏的软肋。 满洲人以军功立族,富察氏虽贵为上三旗,却因先祖多任文职,从未出过战死沙场的烈士。 马齐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可他偏不肯示弱:“陛下若不信,臣今日便与陛下!” 话未说完,康熙帝已从龙椅上冲了下来。 五十多岁的老皇帝揪住马齐的衣领:“老匹夫!你当朕是好糊弄的?” 马齐也不躲,任拳头砸在肩头。 他知道,这一架打出去,自己要么死,要么彻底失势。 可若忍了,富察氏的耻辱便要刻进骨头里。 满朝文武都吓傻了,连太监都忘了喊“护驾”。 这场闹剧最终以马齐被革职收场。 康熙帝虽未取他性命,却在朝堂上冷笑着说:“富察氏不是自诩清贵吗?往后若再敢干预储位,朕便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忠勇’!” 更让马齐睡不着的,是康熙帝那句“问其族中,有一人身历戎行而阵亡者乎”。 他回到家中,翻出家谱,从曾祖父哈什屯到父亲米思翰,再到自己,三代人里确实没有战死沙场的记录。 老妻抹着眼泪说:“老爷,要不咱们让子侄们去军中历练?” 马齐却摇头:“没用的,富察氏的骨头,早软了。” 可他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家族的咒。 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富察氏的男儿们像是中了魔,一个接一个往战场上扎。 不是为了功名,只为洗掉那句“无战死”的耻辱。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马齐的侄孙傅清。 1750年,他任驻藏都统,遭遇藏王叛乱。 面对万余叛军,傅清设计斩杀藏王,却被困在拉萨城。 弹尽粮绝时,他拔剑自刎,血书“誓不辱国”四字。 乾隆帝追封他为襄烈伯,入祀昭忠祠,是富察氏第一个战死沙场的烈士。 第二个是明瑞。 1762年,他任伊犁将军,率军征缅。 缅军五万围困清军,明瑞让副将率部先撤,自己带两百亲卫断后。 箭如雨下时,他割下发辫交给家奴。 “带回京城,给我姑父看。” 说完,就自缢于树下。 乾隆帝哭着赋诗:“于尔无悔怨,于我增悲辛。” 第三个是傅恒。 这个富察皇后的亲弟弟,乾隆帝的“第一宠臣”,平准噶尔、征缅甸、定回部,战功赫赫。 可他终究没逃过“宿命”。 1770年,他在缅甸染瘴疠而亡,临终前说:“臣死不足惜,只恨未能扫平所有边患。” 第四个是福康安。 这个傅恒的养子,13岁当侍卫,21岁平金川,23岁任吉林将军,30岁平廓尔喀。 他一生征战三十一年,累封嘉勇郡王,最终病逝于湘西平叛前线。 临终前,他望着西北方向说:“西北还有边患,臣去去就回。” 富察氏用三代人的性命,终于洗掉了那句耻辱。 乾隆帝为傅恒、福康安父子建宗祠,将傅恒画像悬于紫光阁首位。 还为明瑞、傅清追封爵位,刻石立碑。 满族老人都说:“富察氏的血,是热的。” 可这热血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碎? 而康熙四十八年那场对峙,最终成了富察氏的转折点。 马齐被革职后,闭门整理家谱,把“无战死”的耻辱写进族规。 “凡我富察子孙,当以战死沙场为荣,以苟活偷安为耻。” 三百年后,北京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在整理《清史稿》时,翻到富察氏列传,看到这样一行字。 “富察氏,满洲望族也,自康熙朝马齐公始,三代忠烈,血沃边疆,终成国之柱石。” “金殿拳碎耻,边疆血铸碑。”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些耻辱,要用鲜血来洗,有些荣光,要用性命来换。 主要信源:(富察·马齐 - 百度百科《清史稿》《清圣祖实录》)

0 阅读:594

评论列表

Jason

Jason

3
2025-09-23 12:27

如果当时敢还手的话,估计富察氏就是历史名词了。🤔

铁马冰河 回复 09-23 17:37
敢还手是疯了,没当场跪地求饶已经是犯上了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