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芯片在中国生产,不管技术从哪儿来,都得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一句 “出口管制是失败的”,意外揭开了全球芯片产业博弈的新棋局。当美国试图用 “本土建厂换市场准入” 的规则绑定企业时,中国的回应来得迅速而直接,一个关于 “制造标签” 的新规,让这场围绕芯片的较量从技术封锁延伸到了生产定义权的争夺。 这场角力的起点藏在企业的账本里。中国市场对英伟达而言分量不轻,曾一年贡献 170 亿美元营收,占比达到 13%。而美国的出口管制让这份收益大幅缩水,甚至让其 H20 芯片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在这个预计达 500 亿美元的 AI 市场里抢占份额。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厂换许可” 的政策看似给了企业一条出路。但熟悉行业逻辑的人都清楚,这背后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 全球芯片巨头们早已用行动表明态度,即便管制加码,它们仍在通过设备维护、技术研发合作等合法方式维持在华业务,毕竟 2016 年以来,这些企业在华营收增速始终超过全球其他地区。 中国的应对并非临时起意。早在美国强化管制前,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布局就已启动,从多年前的科技发展规划到《中国制造 2025》,减少对外依赖的目标一直清晰。 美国智库后来的报告也承认,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快速成长虽起步晚,但增速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2023 年已能占据国内近 10% 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 标签的划定,恰好击中了产业博弈的核心。全球半导体市场正悄悄变脸,过去追捧先进制程的逻辑正在松动。 汽车、工业等领域的需求爆发,让占比 80% 的成熟制程芯片成为市场主力,而这正是中国产业链加速突破的领域。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出口额已突破万亿,在成熟制程的支撑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企业的选择更能说明问题。英伟达一边宣称不向中国输出核心 IP,一边扩大在上海的办公空间维持存在;英特尔即便遭遇 56 年来最大季度亏损,仍坚持寻求全产品线对华出口。 它们清楚,中国不只是消费市场,更是正在成型的制造基地 —— 这里有持续增长的设备需求,有不断加码的研发投入,更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 美国智库的报告点出了关键:出口管制改变的只是需求构成,没挡住中国市场的增长轨迹。 中国企业把重心转向传统芯片生产后,反而在全球成熟制程领域找到了新空间。而 “制造标签” 的规则,正是对这种产业转型的确认,让在华生产的价值得到明确界定。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却清晰展现了产业发展的新规律。当美国企业为失去中国市场而焦虑,中国企业正靠着研发投入和市场深耕补齐短板。黄仁勋担心的 “巨大损失”,或许正是全球产业链被人为切割的必然结果。 如今,芯片厂房里的每一条生产线,标签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产业话语权的注脚。当中国制造的标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芯片上,当本土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站稳脚跟,这场博弈的走向早已写在产业链自主化的进程里。 你觉得,未来芯片上的 “中国制造” 会成为全球市场的硬通货吗?
“对中国封锁光刻机,最后活不下去的会是西方企业”——荷兰光刻机巨头的这句话,戳
【4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