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突然放话:中俄朝走近让韩国很难做,将强化跟美日的合作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联合国大会前夕突然“放话”,直言中俄朝的“走近”让韩国很难做,并放出狠话要强化与美日的合作。 这番表态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把韩国外交的焦虑暴露在了聚光灯下。东北亚的局势正上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大戏,而韩国似乎成了夹在大国之间最尴尬的那一个。 到底李在明“难做”在哪里?美日和中俄朝的棋局,韩国真有得选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出国际关系里的“左右为难”。 “难做”的背后,是中俄朝互动的升温和朝鲜核问题的死结。李在明这次的担心并不是凭空而来。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金正恩最近访俄也让外界猜测朝俄军事合作是否更进一步。 这种气氛下,韩国难免有点如坐针毡。毕竟,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已经硬得不能再硬,金正恩多次宣称半岛只有两国、自己是“拥核国家”,让半岛无核化越来越遥远。 李在明试图提出“冻结而非销毁核武”的方案,但朝方压根不买账,这让首尔方面的外交努力屡屡碰壁。 其实,韩国的焦虑说到底根子在于,朝鲜的核能力已经进入“不可逆”的阶段,而中俄朝的互动又打破了韩国原有的安全感。 可中国早就说过,中俄朝的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压根不是针对谁。把邻国正常拉拉手看作威胁,本身就是一种“安全焦虑症”在作怪。 面对压力,韩国的反应很直接:那就更紧地抱住美日的大腿。李在明说要强化美日韩合作,落实到现实,就是在安全、军事和高科技产业里,把自己和美日绑得更死。 比如芯片、半导体这些关键领域,韩国早就跟美国走得很近。可问题又来了,李在明嘴上不想“选边站”,觉得世界朝着集团化分化,韩国卡在中间,希望左右逢源。 这算盘打得挺精,但现实却很骨感。美国需要韩国在安保上靠自己,经济上却又不让韩国和中国走得太近。 中国更不会对美日韩三国的安全合作无动于衷。韩国想两头讨好,结果发现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现实生活中,“两头讨好”往往变成“两头为难”。 就拿前不久佐治亚州现代汽车工厂韩国公民被逮捕来说,哪怕是“铁杆盟友”,摩擦和代价依然在,韩国社会也不是没有疑虑。 韩国的外交“摇摆”策略,还带来了一个让人头疼的结果,那就是“信任赤字”。你靠美日,可能让中俄朝越来越警惕,半岛的安全局势更加复杂。 你又不想彻底得罪中国,结果美日盟友也会心里犯嘀咕。最后,谁都不太相信你,韩国自己也陷进了信任的黑洞。 更深的问题在于,李在明把自己的“难做”归咎于邻国的正常合作,没看到半岛问题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也忽略了美国对朝政策长期难以解决的“死结”。这其实是把锅甩给别人,结果只会让问题越搞越复杂。 说到底,国家外交的根本是主权独立和相互尊重。如果韩国把安全焦虑完全寄托在同盟身上,或者总想着怪罪邻居,反而会丧失自己的战略主动性。 其实,韩国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选边站”,而在于能不能跳出阵营对抗的老路,用建设性办法推动半岛和平,找到一条既符合自己利益、又有自主性的外交新路。想要“两头通吃”很难,但如果一直被动反应,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李在明的这番表态,其实反映了韩国在地缘格局剧变中的真实焦虑。 中俄朝的互动、朝鲜的核问题,都是摆在韩国面前的现实难题,但靠强化对抗性联盟,甚至抱怨别人“走近”,无异于陷入自我预言的陷阱,让地区分裂和对立越演越烈。 放眼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靠“选边”实现真正的安全。最大的风险并不是选错了队,而是丢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本事。 韩国的困境,其实是摆在所有中等强国面前的“选择题”。未来怎么走,不止影响韩国的命运,也在悄悄重塑东北亚的安全格局。 希望各方能把目光放远一点,多一些沟通和包容,少一点误判和对抗。只有这样,东北亚这盘棋才有机会走出新路。 参考资料:李在明称若听信美国将重现金融危机 2025-09-22 10:26·观察者网
就在刚刚! 韩国总统李在明摊牌了! 9月22日一大早,李在明直接在公开场
【22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