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0年代末,菲律宾总统妻女遭日军暴行,索赔未果后,他采取了令人胆寒的报复措施,这一段历史鲜有人知,充满震撼与矛盾。 1942年1月,日军铁蹄踏入马尼拉,菲律宾首都在一夜之间陷入恐怖与混乱。总统塞尔吉奥·奥斯梅纳当时正随菲律宾政府和美军一起撤往科雷希多要塞,他的家眷却未能及时撤离。 妻子佩特罗尼拉和19岁的长女米里亚姆,因交通中断被困在市中心旧宅。 1942年的塞尔吉奥·奥斯梅纳还不是菲律宾总统,而是副总统,随总统曼努埃尔·奎松撤离,是为了保留政府核心力量继续抵抗。 他不是没试过带家眷走,撤离前三天就派了亲信开车去接妻女,可日军推进速度远超预期,通往要塞的公路被炸毁,那辆车刚出市区就被日军截停,连送信的士兵都没回来。 他在要塞指挥部里,每天听着马尼拉方向的炮声,手里攥着妻女的合影,照片边缘被捏得发皱。美军将领劝他“先顾大局”,他红着眼眶反驳:“大局里装着老百姓的命,我的家人也是老百姓。” 佩特罗尼拉没等来救援,却等来了砸门的日军。那天清晨,旧宅木门被枪托撞碎,十几个日军涌进来翻找财物。 佩特罗尼拉把米里亚姆护在身后,用他加禄语呵斥,当场挨了一记耳光,嘴角渗血。日军搜走首饰盒里的钻石项链、金手镯,还逼她们交出更多值钱东西。米里亚姆想抢回母亲的嫁妆,被日军按在地上,后背挨了好几下枪托。 之后的半个月,米里亚姆被强迫给日军洗衣做饭,稍有迟缓就会被打骂;佩特罗尼拉则被绑过柱子,饿过三天,日军逼她说出抵抗组织的下落,她始终咬着牙没松口。直到日军收缩防线撤离,邻居才在空宅里发现虚弱的佩特罗尼拉,她身上的烫伤疤痕,多年后都没消退。 米里亚姆是趁日军转移物资时逃出来的。她从后院栅栏钻出去,躲在贫民窟的破屋里,靠路人给的剩饭活了下来,直到三个月后遇到美军巡逻队,才辗转和父亲联系上。 1944年美军反攻菲律宾,奥斯梅纳跟着部队回到马尼拉,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城市,还有瘦得脱了形的妻女。佩特罗尼拉给他看胳膊上的疤痕,米里亚姆说起被打的经历时声音发颤,奥斯梅纳没说一句话,只是紧紧抱着她们,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这一年奎松总统病逝,奥斯梅纳接任总统,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专门收集日军暴行证据——光是马尼拉地区,就查出上千起虐待平民、屠杀战俘的案件,其中就包括针对他妻女的施暴记录。 战后1947年,奥斯梅纳政府正式向日本提出赔偿,要求为平民伤亡、财产损失买单,尤其要给遭受暴行的妇女儿童专项补偿。 可当时日本战败后经济崩溃,加上美国出于冷战考虑扶持日本,并不支持菲律宾的赔偿诉求。双方谈了九年,1956年才签赔偿协议,日本给的5.5亿美元里,大部分用于菲律宾基建,真正到佩特罗尼拉、米里亚姆这样个人受害者手里的,少得可怜。 米里亚姆后来回忆,父亲得知赔偿结果那天,在书房里待了一整晚,第二天出来时,眼底的红血丝还没消。 索赔的艰难,让奥斯梅纳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方式讨公道。 他没搞私下报复,而是在国家层面下狠手:先是推动军事法庭审判战犯,在马尼拉开庭审了100多名参与暴行的日军官兵,23人被判死刑,其余人也都获刑,他还亲自去了几次庭审,看着施暴者低头认罪时,眼神里没有半分怜悯。 接着又限制日本企业,战后初期不准它们进入菲律宾矿业、农业等核心领域,直到日本兑现大部分赔偿才放宽。 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学校把日军暴行写进教材,强调“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这种对历史的态度,影响了几代菲律宾人对日本的认知。 有人说他太“狠”,觉得战后该和日本修复关系搞经济合作。可奥斯梅纳在公开演讲里说:“原谅是为了国家未来,不忘记是为了对得起受苦的人。” 佩特罗尼拉1950年就去世了,米里亚姆因为当年的创伤终身未嫁,奥斯梅纳直到1961年临终前,还在叮嘱身边人要继续为战争受害者争取权益。这段历史鲜有人提,是因为后来菲日经济合作加深,双方都很少再提这段矛盾过往。 但奥斯梅纳的选择,藏着战争中领导者的无奈与担当:他是国家掌舵人,要顾全大局;可他也是丈夫、父亲,没法释怀家人的苦难。他的报复从来不是出于私怨,而是为了给所有受害者一个交代,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正常大多数人吃一斤都费劲[6]
【5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