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20万大军覆灭真相:刘邦帐下谁才是“智破猛将”的关键? “项羽麾下第一猛将龙

五代十国志 2025-09-27 00:30:11

龙且20万大军覆灭真相:刘邦帐下谁才是“智破猛将”的关键? “项羽麾下第一猛将龙且,被谁砍了头?”这个问题,在历史圈吵了千年。 史书记载,龙且是项羽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巨鹿之战后,他率军北上横扫齐地,连下七十余城;彭城之战时,又是他带着骑兵冲锋,把刘邦揍得连老爹老婆都差点被俘。可就是这么个“战神级”人物,最后在潍水河畔栽了跟头:20万楚军被冲垮,龙且本人被斩杀。消息传到项羽耳中,这位霸王当场摔了酒盏:“楚地要完了!” 问题来了:能让龙且翻车的,到底是刘邦帐下的哪位狠角色? 龙且有多猛?他的战绩藏着楚汉胜负密码 要弄清楚谁能击败龙且,得先明白龙且的“恐怖之处”。 《史记》里说他“骁勇冠三军”,放在今天,大概是“战术执行拉满+战场直觉顶尖”的类型。当年项梁战死,楚怀王为了制衡项羽,让龙且带一支偏师北上救齐。结果龙且不仅轻松灭了齐王建的残部,还顺手收编了齐地二十万降卒。彭城之战,刘邦率五十六万联军偷袭项羽老巢,正是龙且带着骑兵从侧翼杀出,把汉军阵型搅成了一锅粥。 更关键的是,龙且的“猛”不是匹夫之勇。他擅长指挥大规模骑兵突击,楚军的机动性在秦末几乎是独一档。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项羽集团的“战略机动部队司令”。 这么一号人物,谁能破? 猛将对猛将?还是谋士降猛将? “刘邦手下谁能击败龙且”的问题,基本上分成两派。 “猛将对决党”力挺樊哙、曹参。 樊哙是鸿门宴上“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冠”的狠人,《史记》说他“先登围城,斩首二十三级”,战场嗅觉极其敏锐。 曹参更夸张,跟着刘邦打了70多场仗,身上伤疤比地图上的河流还密集。史书记载他“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几乎每战必胜。粉丝统计,他在汉初功臣里杀敌数排前三,被戏称为“汉军永动机”。 但更多人站“谋将派”,答案就俩字:韩信。 理由扎心:龙且再猛,是“战术执行器”;韩信是“战略设计师”。 韩信的“降维打击” 1. 潍水之战:韩信的“水攻”不是运气,是算计 《史记·淮阴侯列传》详细记录了这场决战:韩信攻齐时,龙且率20万楚军来援。韩信先是示弱,故意在潍水东岸吃了败仗,退到对岸。龙且大笑:“韩信就会逃跑!”立刻带主力渡河追击。 关键来了——韩信早让士兵在潍水上游堆满沙袋,等楚军半渡时,突然撤掉沙袋。河水瞬间暴涨,把楚军切成两段。汉军回头猛攻,龙且被灌婴的骑兵当场斩杀,剩下的楚军要么投降要么溃散。 2. 从“猛将对决”到“智将碾压”的真实感 看《楚汉传奇》时,有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龙且骑着黑马冲进汉军阵,却发现脚下全是绊马索,身后潍水还在涨。 更绝的是《淮阴侯韩信》电影,专门拍了韩信战前观察水文的细节——他蹲在河边摸泥沙,算准了沙袋堵水的时间。 3. 龙且的死,暴露“勇战派”的致命短板 “项羽输在人才结构——他手下全是龙且这种‘将才’,缺韩信这种‘帅才’。”龙且擅长打顺风仗,敌人越少他越猛;可一旦被包围、被设伏,立刻抓瞎。 韩信相反,他能把劣势变优势。就像网友总结:“龙且是‘我强所以我赢’,韩信是‘我赢因为我懂怎么让你不强’。” 还有两位“隐藏大佬”:虽未直接交手,但够格叫板 刘邦帐下不是只有韩信能打。 比如靳歙,《史记》说他“从击项籍,斩首八级,捕虏五十八人”,后来更是“十战十胜”,专门啃项羽的硬骨头。 再比如灌婴,别看他后来成了骑兵司令,早期跟着韩信打龙且时,可是带头冲在最前面砍人的。史书记载他“击杀龙且”,虽然可能是补刀,但这战绩够吹一辈子。 写在最后:龙且之死,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龙且的败亡,从来不是“武力不够”,而是“思维局限”。他以为战场拼的是谁更狠、谁人多,却没想过对手可能玩阴招、设陷阱。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一根筋往前冲”,而是懂得“用脑子放大自己的优势”。韩信能灭龙且,不是因为比他更猛,而是比他更会“打”——打心理战、打时间差、打资源牌。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

2025-09-27 08:11

刘邦手下虽然将领不少,但真正能独挡一面的只有韩信一人而已,其他人甚至还不如刘邦自己,彭越英布更像是合作伙伴而不是他手下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