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立陶宛执政联盟又分裂了,8月,44岁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组阁成功走马上台。 没人想到,今年 7 月的立陶宛政坛会突然 “翻车”。原本握着实权的保守派联盟,愣是因为预算分配的事儿彻底闹崩了。 这事儿从月初吵到月末,两派各执一词谁也不让步。一派觉得该把更多钱砸进社会保障,毕竟当时已经有不少人快扛不住失业的压力;另一派却死咬着要先还外债,怕国际上的评级机构把立陶宛标成高风险国家。吵到 7 月 31 日那天,保守派联盟算是彻底散伙了。 原总理帕卢茨卡斯看着眼前的烂摊子,没了半点辙。他没撑多久就递交了辞呈,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了出去。他走的时候,立陶宛的经济早就不是 “不好看” 能形容的了。 全国 1300 多家企业没能扛住这波冲击,一家接一家地关了门。这些企业里,有做制造业的,有搞进出口的,还有不少本地的中小型加工厂。它们一倒闭,连锁反应立马就来了。 6 万名原本有稳定工作的立陶宛人,一夜之间没了收入来源。有的人刚还完房贷首付,有的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养,突然断了经济来源,日子直接掉进了低谷。 更让人揪心的是,立陶宛的失业率直接飙到了 7.9%。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比去年同期整整高了 2.8 个百分点,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最高纪录。街头的求职中心挤满了人,简历堆得像小山,可合适的岗位却没几个。 比失业更棘手的是外债问题。当时立陶宛的外债占 GDP 的比例已经突破了 70%。换句话说,立陶宛每创造 100 欧元的经济价值,背后就背着 70 欧元的外债。这意味着政府手里的钱,很大一部分都得用来还利息,能投到经济复苏、企业扶持上的资金少得可怜。 前政府就是因为在 “先保民生” 还是 “先还外债” 上吵翻的,可到最后,民生没保住,外债也没还上,反倒把执政联盟给吵散了。 就这样,立陶宛空了大半个月的总理位置,直到 8 月才迎来新主人。44 岁的英加・鲁吉涅内折腾了好一阵子,总算把组阁的事儿搞定,正式走马上台。 她刚上任那天,面对媒体镜头还强装镇定,说要 “尽快让立陶宛经济回到正轨”,可私下里谁都知道,她接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英加・鲁吉涅内想扭转局面,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先不说 1300 多家企业倒闭留下的窟窿,单是 6 万失业人口的安置就够她头疼的。 要是不能尽快拿出补贴政策或者就业扶持计划,社会矛盾很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而且外债的压力就像悬在头顶的剑,国际债权人盯着呢,要是逾期,后续想再借钱就难了,经济复苏只会更慢。 更麻烦的是,前政府留下的不仅是经济烂摊子,还有信任危机。不少立陶宛民众对政客已经没了耐心,毕竟保守派联盟吵了半天没解决问题,最后还拍屁股走人。 英加・鲁吉涅内要是在短期内没看到实在的效果,支持率很可能会一路下滑。她最近在公开场合提得最多的就是 “团结”,可怎么让民众相信 “团结能解决问题”,还得看她接下来的动作。 有媒体翻出数据,立陶宛这两年的经济本就透着疲软,去年的 GDP 增速才 1.2%,今年一季度直接跌到了 0.8%。前政府没想着怎么拉一把实体经济,反倒在预算上内耗,这才让情况雪上加霜。 现在英加・鲁吉涅内要做的,不只是填窟窿,还得重新理顺经济政策的方向 —— 是先帮中小企业活下去,还是先稳住外债?是给失业者发救济金,还是搞技能培训帮他们再就业?每一个选择都连着立陶宛的民生。 还有人注意到,英加・鲁吉涅内组阁的时候,内阁成员里有不少新人,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经济领域。这让不少民众捏了把汗,毕竟面对这么复杂的烂摊子,没经验很容易出岔子。 有立陶宛经济学者公开表示,现在最忌讳的就是 “瞎折腾”,新政府最好先做调研,别着急推出政策,不然很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立陶宛这波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跟之前执政联盟的决策失误脱不了干系。预算分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找到平衡点,最后落得个 “两败俱伤” 的下场。 英加・鲁吉涅内现在能做的,就是吸取前政府的教训,先把民生和经济的紧急问题稳住,不然这总理的位子恐怕坐不长久。毕竟民众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政客,不是只会喊口号的人 —— 要是再像前政府那样内耗,立陶宛的日子只会更难。
今年7月立陶宛执政联盟又分裂了,8月,44岁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组阁成功走马上
康安说历史
2025-09-27 12:44:41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