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何后周的文武大臣几乎没有反抗,任由其夺位? 公元960

帝王八卦 2025-09-28 12:39:56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何后周的文武大臣几乎没有反抗,任由其夺位?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都城开封笼罩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却被一份十万火急的军事奏报打破了安宁。 奏报称契丹与北汉缔结同盟前来侵袭,请朝廷火速调派军队前往抵御。 彼时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对朝堂政务全然懵懂,朝堂之上真正能够决断事务的,是宰相范质、王溥等重臣。经过一番商议,他们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大军抵达陈桥驿休息时已是傍晚,突然有将领带头,找到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表达了拥戴新君的意愿。 赵普假意推辞了几句,见将士们态度坚决,便 “顺水推舟” 应允下来,还特意叮嘱众人:“一旦成功拥戴新君,进入开封城后不得烧杀劫掠,必须妥善保护皇室成员与大臣,否则咱们就真成了谋逆作乱的乱臣贼子!” 这边将士们忙着筹划拥立新君的事宜,赵匡胤却 “一无所知” 地在营帐中喝得酩酊大醉。 次日清晨,一群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士兵冲进他的营帐,将一件早已准备妥当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紧接着整齐划一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将士们异口同声地应下,一场看似 “被迫发起” 的兵变,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落下帷幕。 令人意外的是,当赵匡胤率领大军折返开封时,后周的文武百官几乎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当时负责守卫都城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本就是赵匡胤的 “结拜兄弟”,见到大军归来,直接打开城门迎接。 宰相范质、王溥得知兵变消息后,在朝堂上急得手足无措,却连一支可调动的军队都没有,因为后周最为精锐的兵力,早已被赵匡胤牢牢掌控在手中。 范质拉住赵匡胤的衣袖,哽咽着说道:“先帝待你恩重如山,你怎能做出这般行径?” 赵匡胤看似愧疚地回应:“我也是被将士们所迫,实在别无他法啊!” 话虽如此,赵匡胤的语气中却没有丝毫让步的意味。 事实上,后周大臣们不愿抵抗,并非毫无缘由。五代十国时期本就是一个 “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的混乱时代,短短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历经五个朝代更迭、十四位皇帝轮换,大臣们早已对王朝更替习以为常。 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当年亦是通过兵变夺取了后汉的政权,赵匡胤的做法,不过是重蹈前人的覆辙。对大臣们而言,只要自身的官职与利益不受影响,谁来执掌皇权都无关紧要。 更为关键的是,赵匡胤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他在军中多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豪爽豁达的性格,结交了大批心腹将领,形成了势力庞大的 “义社十兄弟” 集团。 在后周朝廷内部,赵匡胤也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拉拢了不少官员。譬如宰相王溥,其实早已暗中依附赵匡胤,因此兵变发生时,他不仅不反对,还劝说范质认清当下局势,尽早归降赵匡胤。 除此之外,赵匡胤对待后周皇室与大臣的态度,也打消了众人的顾虑。他进入开封城后,严格遵守此前许下的承诺,没有加害柴宗训与符太后,而是将他们迁往西京洛阳,册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还承诺 “柴氏子孙若有罪过,不得施加刑罚,即便犯下谋逆大罪,也只需在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街市执行死刑,亦不得牵连其亲属”。 对于后周的大臣,赵匡胤几乎全部留用,范质、王溥等人依旧担任宰相之职,其他官员也各司其职。这种 “和平过渡” 的方式,让大臣们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个年幼的皇帝,去冒家破人亡的风险。 这场看似危机四伏的兵变,最终以近乎平静的方式收场。正月初五,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基称帝,确定国号为 “宋”,改年号为建隆,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并未像其他开国皇帝那般,对前朝旧臣大肆屠戮,而是通过 “杯酒释兵权” 等温和手段,逐步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不过,这场兵变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题,那就是当年北方契丹与北汉联合进犯的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赵匡胤为调动军队,故意编造的谎言;也有人称,契丹确实有入侵的意图,只是看到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察觉无机可乘,才主动撤兵。 但无论真相如何,赵匡胤都凭借这场精心谋划的兵变,未经过大规模流血战斗便夺取了后周政权,成为历史上少见的 “和平开国” 皇帝。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