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就能打到中国核设施”?特朗普9月18日在英国脱口而出。 特朗普在9月18日的演讲中表示:“我们不会让步。我们有导弹,我们有飞机,我们有火箭炮。我们有一小时打到任何地方的能力,包括东方大国的核设施。” 可真要较真起来,这事儿靠谱吗? 这话是特朗普去英国做国事访问时说的,那会儿英美正忙着敲定防务、民用核能的合作协议,美国企业还扔出几百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种场合说点硬气话,说白了就是给双方合作撑场面、造声势。 特朗普嘴里的“一小时打击能力”,最可能指的就是现在军事圈里常提的高超音速武器,毕竟这玩意儿才算得上“快”。可美国在这领域的表现,实在没法给这话兜底。 美军之前寄予厚望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从2018年立项到2023年直接取消采购,5回测试里4回都掉链子:要么导弹跟载机黏得死死的掰不开,要么好不容易分开了发动机又打不着火,连最基础的“飞出去”都没搞定,更别说精准打到几千公里外的目标了。 而且这导弹还得靠B-52H轰炸机带着飞,不管从美国本土还是欧洲的军事基地起飞,要飞到能够着中国的地方,光飞就得花超一小时,所谓的“马上就能打”,从第一步就站不住脚。 有人可能会说,那还有洲际弹道导弹啊,比如美军现在用的“民兵-3”。这款导弹射程能到1.2万公里,理论上确实能覆盖中国,可它的实际状态也没好到哪儿去。 2021年到2023年这几年,“民兵-3”好几次试射都砸了锅:要么刚升空就出问题,只能赶紧引爆;要么发射前一秒临时喊停。就算2025年两次试射看着成了,飞行距离也就6700公里左右,离满射程还差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洲际导弹可不是按个按钮就能飞的——得先确认目标、算准参数、走完审批流程,一套下来没那么快。 就算所有环节都顺顺利利,从美国本土飞到中国腹地,光飞就得近半小时,加上前面的准备时间,想在一小时内完成打击,根本不现实。 再说了,这导弹都服役半个多世纪了,浑身零件早都老得打哆嗦,美军自己都在琢磨着换新款,拿这么个“老古董”吹“快速打击”,谁信啊?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武器能卡着时间点飞过来,想击中中国的核设施,还得先闯过“防护关”。中国核设施的安全设计,早就把极端打击的情况考虑进去了。 就说“华龙一号”,它的核岛是双层壳子,外层安全壳厚得能到1.8米,里面的钢筋粗得跟小孩胳膊似的,直径就有40毫米——专门设计来扛波音747那种大飞机撞的,普通打击根本破不了防。 除了这种“硬壳子”,还有“不用额外动力”的安全系统兜底,就算出了严重事故没人管,它自己也能靠自带的冷却装置降温度、减压力,把反应堆熔毁的概率压到10的负6次方级别,比二代核电机组还低一个档次。 更别说生态环境部建的那个全球最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1835个国家级监测点把所有地级市和核设施周边都盖满了,只要有一点异常辐射信号,立马就能被抓着,有的是时间做防御准备。 其实特朗普说这种夸大的话,早就不是头一回了。 2025年6月美军打了伊朗核设施后,他拍着胸脯说把伊朗核计划打回“几十年前”,结果美国国防情报局的秘密报告一出来就露了馅。 其实也就拖慢了几个月,卫星还拍到打击前伊朗早就用车队把高丰度浓缩铀运走了,连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都忍不住说,那不过是“政治上的说法”。 这次在英国说的这话,换汤不换药,还是老套路。毕竟这会儿英美正谈防务合作,把“威慑力”吹得响亮点,谈判桌上也能多要点好处。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还提了“火箭炮”——这事儿要是细想,就更没谱了。现在的远程火箭炮,射程最多也就几百公里,撑死了不到500公里,想跨着洲际打中国,根本不可能。 他在演讲里把导弹、飞机、火箭炮混在一起说,看着挺唬人,其实就是随便凑了几个军事名词即兴发挥,跟“全球打击”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沾边。 对特朗普来说,这种听着有冲击力的话,比干巴巴的性能数据管用多了,能吸引眼球。 可要是抛开这些造势的噱头,回头看看背后的实际情况:武器靠不靠谱、能不能按时打到、目标防不防得住,哪一条都撑不起“一小时打到中国核设施”这句话。
特朗普没想到:为护阿富汗,中国不怕把事闹大,居然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最近又把阿
【1评论】【9点赞】
孤独的漫游者
我们只要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