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四川南充,一个78岁的女儿亲手把104岁的老父亲送进了养老院,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爸,我真不想送你来这儿。”谁料轮椅上的百岁老人却轻轻点头,反过来安慰她:“我在这儿挺好,你不是说会常来看我吗?”整整二十年,这个瘦弱的老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独自照料着轮椅上的父亲和同样年迈的丈夫,可如今,她自己也被病痛击垮,实在没力气了,才出此下策。 信源:民政部 四川南充养老院的老槐树下,总能看见个扎眼的画面:78岁的刘阿姨蹲在轮椅旁,给104岁的父亲剥小广柑,手指有点抖,橘子皮掉在草地上,她还没捡,老爷子就颤巍巍伸过手:“歇会儿,我自己来。” 谁能想到,三个月前,刘阿姨是攥着父亲的手,哭着把人送进来的。 这小广柑不是随便买的,刘阿姨每次来都要在水果摊挑半个钟头,一个个捏过去,专找软乎乎、没籽的。 “我爸牙口早掉光了,硬一点的嚼不动。”她说这话时,声音有点哑——上个月癌痛犯的时候,她连橘子都剥不动,还是护工帮的忙。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自己爹怎么忍心送养老院?其实刘阿姨比谁都舍不得。 之前20多年,父亲一直跟她过,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父亲熬软粥、煮烂菜,夜里要起夜三四次,帮父亲翻身防褥疮。 老爷子有支气管炎,冬天不能受凉,她就把暖水袋焐热了,先塞到父亲被窝里。 可今年春天,刘阿姨自己垮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得好好治,不能再累着,可家里还有个82岁的老伴——三年前中风后,连吃饭都得人喂。 刘阿姨试着一个人推两个轮椅出门,刚走几步就晃得厉害,邻居李大妈看见,赶紧过来搭把手:“你这身子骨,哪扛得住俩老人?” 那天晚上,刘阿姨坐在父亲床边,看着老爷子睡得香,眼泪掉在被子上。 她数了数自己的药盒:治癌痛的、护腰的、降压的,摆了一桌子;再想想老伴床头的药,突然就撑不住了——她今年78岁,不是58岁,夜里起夜三次就头晕,给父亲擦身都得扶着墙,再这么硬撑,说不定自己先倒下。 选养老院的时候,刘阿姨跑了三家。第一家太远,她坐公交得一个钟头;第二家没有24小时护工,她不放心;最后定了现在这家,离她家就15分钟车程,护工说“能随时给你发老爷子吃饭的视频”。 送父亲来的那天,她特意给父亲穿了藏青色外套——那是老爷子60岁生日时买的,一直舍不得穿。 办理手续的时候,刘阿姨的眼泪就没停过,攥着父亲的手反复说:“爸,不是我不管你,我实在没力气了。” 老爷子没怪她,反而拍了拍她的手背:“这儿好,有吃有喝,你还能常来,比在家强。” 后来护工跟刘阿姨说,那天她走后,老爷子坐在走廊里,盯着门口看了俩钟头,没说一句抱怨的话。 现在刘阿姨每周来两回,周三带刚蒸的南瓜粥,周日就拎着现磨的黑芝麻酱——为了这酱,她得坐三趟公交去老粮油店,师傅都跟她熟了:“您这是给家里老人磨的吧?我多给您磨会儿,更细。” 每次来,她都要跟护工核对父亲的用药:“上午8点的抗炎药吃了吗?下午2点别忘了提醒他喝水。” 有人在网上说:“送老人去养老院就是不孝。”可刘阿姨不是不管,是找了帮专业的人搭把手。 之前在家,她顾了父亲就顾不上老伴,有时候父亲该吃药了,她还在给老伴擦身子;现在父亲有护工盯着翻身,她能安安稳稳陪父亲唠会儿嗑,讲小区里老张下棋输了的趣事,老爷子听得咯咯笑,比在家闷着开心多了。 前阵子养老院搞重阳节活动,老爷子还上台唱了段《东方红》,刘阿姨举着手机录视频,眼泪又掉了——不是伤心,是踏实。 她知道,自己没选错,孝顺不是把老人绑在身边,是让他吃得暖、睡得安,自己也能喘口气,不用在“拖累孩子”的愧疚里煎熬。 现在很多家庭都这样,年轻人忙着上班,家里俩老人互相照顾,70岁的照顾90岁的,累得直不起腰。 其实养老院不是洪水猛兽,像刘阿姨选的这家,有医护24小时值班,老爷子腿疼了能及时揉,比在家硬扛强。 关键是子女别断了念想,像刘阿姨这样,带着爱吃的小广柑,陪着晒晒太阳,比啥都强。 你要是到了78岁,家里有个104岁的爹,还有个卧床的老伴,会怎么做呢?
寻亲33年!千万富翁云南认母,见面就送成都房+银行卡:4个弟妹全接来住“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