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个小孩杀掉!” 先说曹冲。曹操儿子一大堆,有文采斐然的曹植,有沉稳老练的曹丕,但他最偏爱的,就是这个小儿子曹冲。史书上说曹操“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意思就是,他不止一次在大臣面前吹嘘这儿子多牛,琢'磨着以后把家业传给他。 要知道,那会儿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他的“家业”,就是未来的天下。 让一个几岁的孩子当接班人,这在讲究立长立嫡的古代,是多大的偏爱和赌注。 可惜,天妒英才。曹冲的人生,定格在了13岁。 再说周不疑。他是荆州牧刘表的亲戚,从小跟着一个叫刘先的人。刘先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个牛人,记忆力超群,学识渊博。可就是这么个牛人,跟自己的外甥周不疑比,都得甘拜下风。 当时荆州有个顶级名士叫刘巴,刘备为了请他出山,磨了十几年。刘先觉得,这么厉害的人,当我外甥的老师总够格了吧?结果,刘巴见了周不疑之后,连连摆手,说:“这孩子是天纵奇才,我这点墨水,教不了,别耽误了人家。” 能让刘巴说出这种话,周不疑的“妖孽”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归降。爱才如命的曹老板自然不会放过周不疑。据说曹操为了考考他,指着一只白色的麻雀让他作赋,周不疑提笔就写,文采飞扬,把曹操给镇住了。曹操一高兴,就把这个宝贝疙瘩,送到了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身边。 一个是被父亲寄予厚望的“神童”公子,一个是名满荆襄的“鬼才”少年。两个顶尖聪明的孩子碰到一块,那真是天雷勾地火,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问题,在那个大人们勾心斗角的世界里,找到了彼此的“同类”。 曹操看着他俩关系这么好,心里别提多美了。在他未来的蓝图里,曹冲是君,周不疑就是那个最顶级的辅佐之臣,简直是天作之合。为了把周不疑彻底绑在自家的战车上,曹操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可万万没想到,周不疑居然拒绝了。他给的理由很谦卑:我年纪小,身份也配不上。 这事在当时可能没掀起什么波澜,但无疑在曹操心里埋下了一根刺。 真正让曹操见识到周不疑恐怖能力的,是在北征乌桓的战场上。当时曹军主力已经击溃了乌桓,但残部躲进了柳城,这地方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曹操打了半天打不下来,粮草也快跟不上了,急得团团转。 这时候,随军的周不疑,一夜之间,为曹操设计了十条攻城妙计。曹操采纳了其中几条,柳城应声而破。 那一刻,曹操看着眼前这个不过十几岁的少年,心里估计是五味杂陈。喜的是,我军有此等奇才,何愁天下不定。怕的是,他的才华,就像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无人能挡。 如果这把剑,不能百分之百握在自己家人手里,那它指向的,可能就是自己。 这种隐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公元208年,曹冲病重,药石无医,最终夭折。曹操悲痛欲绝,史书记载他“哀甚”,他对曹丕等人说了一句信息量极大的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翻译过来就是:“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几个的幸运啊。” 这话多伤人?等于当着所有儿子的面说:“你们所有人,都比不上一个曹冲。”这也赤裸裸地暴露了曹操对继承者们,尤其是曹丕的能力,是抱有疑虑的。 就在这个悲痛和敏感的节骨眼上,周不疑来了。他来悼念自己唯一的朋友,哭得稀里哗啦。吊唁完毕,他向曹操辞行,转身离开。 望着周不疑落寞的背影,曹操脸上的悲伤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杀气。他叫来心腹,冷冷地吐出几个字:“去,把他杀了。” 曹丕当时就在旁边,吓了一跳,赶紧劝阻:“父亲,周不疑是天下奇才,杀了他太可惜了,将来他可以辅佐我啊!” 曹操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估计充满了失望和不屑,怒斥道:“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这个人,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 一句话,就给周不疑判了死刑,也揭示了这场悲剧最核心的逻辑:失控的才华,比平庸更可怕。 周不疑的“控制器”坏了。 第二,曹操对曹丕,没信心。第三,周不疑的忠诚,值得怀疑。 所以,站在曹操的角度,这道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曹家基业的万无一失,必须除掉这个潜在的巨大风险。 尽管这个风险,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它不讲人情,不讲惋惜,只讲利弊。周不疑的悲剧在于,他什么都没做错,他唯一的“错”,就是太有才华,而那个唯一能容纳并驾驭他才华的人,又死得太早。 曹操杀周不疑,和他后来杀杨修,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这些人太聪明,聪明到让他感到了威胁。只是,杀周不疑时,他更加果决,也更加冷血,因为这关系到他死后的权力交接。这不仅仅是“宁可我负天下人”,更是“宁可错杀天才,不留一丝后患”的帝王心术。
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
历史脑洞
2025-09-29 17:21:01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