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28岁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自己的美国导师,父母气的咬牙切齿,但田晓菲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这辈子非他不嫁! 1999 年的北京,当北大才女田晓菲把结婚请柬递到妈妈面前,妈妈的手止不住地发抖,连请柬边缘都差点攥皱了。 请柬上新郎宇文所安那栏写着 53 岁,这岁数跟根刺似的扎眼,比田晓菲大 25 岁,跟她爸都能称兄道弟了,怎么看都不是女儿该嫁的人啊! “他比你大 25 岁!都能当你爸了,你到底图他啥?” 妈妈喊得嗓子都哑了,满是不解。 亲戚们也围着劝,说她这是 “鬼迷心窍”,放着国内好好的前程不要,偏要嫁个 “老头子”。 可田晓菲攥着请柬的手没松过,眼神格外坚定,一字一句地说:“他是我这辈子苦苦寻来的灵魂伴侣,除了他,我谁都不嫁。” 那会儿没人能理解她这份死磕到底的执着,直到大伙摸清了宇文所安的来头,人家可是哈佛大学的顶尖汉学家。 不仅能跟田晓菲从《诗经》里的草木聊到西方象征主义的隐喻,在学术圈里,俩人更是旗鼓相当、棋逢对手的存在。 田晓菲在哈佛读博那阵,第一次去听宇文所安讲中国古典文学,刚听没一会儿,就被他那股子独特的视角给震住了。 课后俩人总围着书架聊,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说到艾略特的《荒原》,常常一聊就是一下午。 在田晓菲眼里,宇文所安从来不是只教她学问的导师,而是真正懂她学术追求、能跟她灵魂共鸣的知己,聊起专业和想法,总有着说不完的话。 可质疑声很快就铺天盖地,有人说她嫁老外是为了拿绿卡,有人暗戳戳说她靠丈夫走学术捷径,连北大校友都可惜:“好好的才女,怎么就走了这么条路?” 面对这些闲言碎语,田晓菲没咋辩解,就默默做了俩决定:放弃国内的高薪工作,留在哈佛专心搞学术;还改名叫 “宇文秋水”,跟丈夫一起研究比较文学。 婚后的日子,她用行动把所有质疑都打碎了。和宇文所安一起写《初唐诗》,用中西结合的角度解读古典诗歌。 自己单独完成的《尘几录》,在国际汉学界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最后凭真本事成了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站在了世界顶尖学府的讲台上。 每次学术会议上,夫妻俩并肩发言的样子,成了学界里一道特别的风景,他懂她的东方文化底蕴,她懂他的西方学术视角,这份学术上的默契,早把年龄和国籍的界限给跨过去了。 其实田晓菲的选择从来不是 “图点啥”,而是 “想要啥”。 她不要世俗眼里门当户对的婚姻,也不要按部就班的人生,就想要个能跟自己灵魂契合、陪自己在学术路上一起走的人。 这么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她不光证明了爱情跟年龄、国籍没关系,还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既有学术上的高度,又有婚姻里的温度。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人生吧:不被别人的看法绑架,只跟着自己的心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中华读书报——田晓菲的哈佛生活2008/03/14】
1999年,28岁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自己的美国导师,父母气的咬牙切齿,但田晓菲
春秋说史
2025-09-30 11:42:03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