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人许信良放话:要是大陆统一台湾,绝大多数台湾人都不会服气,更别谈治理! 一句“绝大多数台湾人不会服气”的话,再次把台湾老牌媒体人许信良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话说得不轻,听上去像是替全台湾下了个定义。但问题来了,他说的到底是事实,还是情绪化的表达? 许信良的观点不复杂,核心就三个:一是台湾人普遍不接受统一;二是年轻人和中国认同感断裂;三是未来治理会陷入困境。 他还搬出了民调数据,说台湾年轻一代认同中国的比例从1992年的58%掉到现在的17%。他把这归结为教育“去中国化”的结果。 如果只看他说的这些,似乎统一真的“没戏”。但问题是,他引用的数据并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选择性展示。 比如,台湾竞争力论坛在2025年发布的民调显示,65%的台湾民众认为和平统一对台湾有利,86%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这和许信良说的“普遍不服气”完全不是一个调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民调都唱同一首歌。台湾指标民调则显示,只有20.9%支持统一,63.3%明确反对。 怎么看都很矛盾。但其实这正说明一个问题:台湾社会的态度并不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摇摆式多元”。 不过,有一个趋势谁都不能忽视,那就是“经济融合”的速度远比政治口号快得多。2025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123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厦金“小三通”一年内运送旅客超过2244万人次,而台青在大陆创业的基地已经超过200个。这些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行动。 话说回来,许信良担心治理难,其实也不是毫无道理。台湾这几十年来的教育,确实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从小学教科书开始,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被逐步削减,本土意识被不断强化。 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然也在往下掉。再加上岛内媒体长期营造的“大陆负面形象”,让很多人对统一天然有抵触。 但这也不能忽视另一个现实,那就是岛内对大陆的依赖感也在加深。从就业机会到市场空间,越来越多台湾人选择“用脚投票”,到大陆寻找发展机会。 而民进党当局一面喊着“抗中保台”,一面又无法阻止岛内资本和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大陆,这种矛盾也早被岛内理性声音所看穿。 例如,前民进党籍“立委”郭正亮就曾公开表示,和平统一是最理性的出路。 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许信良忽略了两岸经济融合对民意的“软化作用”。换句话说,再激烈的政治表态,也干不过钱包的现实。 至于许信良本人,其立场也不是一成不变。 他早年曾是“台独”鼓吹者,后来又转向主张两岸对话,如今又抛出这番“治理难论”,被不少网友批评“非蠢即坏”,说他不过是在蹭热点,收割流量。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统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进过程。现在大陆的人均GDP已经是台湾的1.8倍,两岸生活水平差距正在缩小。 加上大陆对台湾民众推出的一系列惠台措施,比如“31条”、“农林22条”等,客观上也在吸引更多人主动靠近,而不是被动接受。 军事层面,大陆对台军演已经常态化,逐步打破了岛内幻想的“拖字诀”。 而治理层面,未来可以借鉴香港“一国两制”的经验,通过文化交流、青年互动、历史教育等方式,重建两岸之间的认同感。 这不是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事,但也不是没有路径。所以,回到许信良的这番言论,他的问题不在于提了个难题,而在于把这个问题说得太绝对。 他忽略了台湾社会的多元性,也低估了经济对民意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把“情绪”当成了“现状”,却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向。 从法理上讲,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事实。一中原则也早已成了全球共识。 而从现实来看,统一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 民调的分歧,不是统一无解的证据,而是说明台湾社会正处在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既有教育的惯性,也有政治的操弄,还有媒体的渲染。 但最终决定方向的,往往不是情绪,而是利益。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几句“不服气”就停下脚步。 信息来源:《台媒:李登辉与许信良揭穿蔡苏的“梦话联机”》——环球网
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
【683评论】【245点赞】
鬼谷
把这些受日本鬼子血统污染的垃圾都弄到棺材里去。
夜听疏雨
湾湾求锤,终会得锤,不见棺材不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