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了让日本亲口承认对华发动的细菌战,散尽百万家财,与日本打了41场国际官司,最终让日本不得不承认731对华实施细菌战的事实。 1995 年 8 月,日本《英文时报》的一则报道让旅日学者王选的人生轨迹彻底偏转,文中关于 731 部队在她的故乡浙江义乌崇山村散播鼠疫的记述,以及配图中三位即将沦为活体实验材料的中国人眼中的恐惧,让这位已在日本求学八年、正筹备赴美深造的学者泪如雨下。 这时她不曾想到,这将开启一段长达十余年的艰难征途,为让日本政府承认细菌战罪行,她散尽百万家财,主导 41 场国际官司,最终用铁证撬开了历史的紧闭之门。 王选与细菌战的联结早已刻入家族记忆,1942 年,731 部队派生的荣字 1644 部队在义乌崇山村投放鼠疫跳蚤,13 岁的叔叔与 8 位族亲在两个月内相继惨死,全村 400 余人被这场人为制造的瘟疫吞噬。 但这样的悲剧在战后长期被遮蔽,日本政府不仅销毁大量罪证,更在历史叙述中抹去了细菌战的痕迹。 1995 年的那则报道,让王选意识到:"这些被掩盖的罪行,不是陈年旧账,而是未被伸张的正义。" 放下赴美深造的机会,辞去待遇优厚的英语教师工作,王选踏上了寻访受害者的道路,在浙江义乌、湖南常德的山村里,她踩着泥泞小路,挨家挨户记录幸存者的证言。 一位常德老人颤抖着展示手臂上的溃烂伤疤:"当年跳蚤咬过后,肉就一块一块掉,村里的破瓦窑堆满了死人。" 这样的控诉在四年间汇成上万份材料,7000 多名死者的姓名被逐一登记在册。 为核实细节,她多次远赴哈尔滨,在 731 部队遗址寻找物证,甚至冒险接触前日本军人,终于获得了关键证词。 1997 年 8 月,王选被 108 名受害者推举为原告团团长,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拉开了 41 场跨国官司的序幕。 这场以卵击石的对抗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日本政府拒绝出庭应诉,右翼势力多次在法庭外滋事,甚至有原告收到威胁信件。但王选明白,证据是最锋利的武器。 她带领团队构建起三重证据链:受害者的亲历证言、日本军方的原始档案、第三方的权威佐证。 在 27 次一审庭审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展示了被日军刺中 30 余刀的伤疤,七三一受害者遗属敬兰芝泣诉丈夫被当作 "实验材料" 的经过。 更具冲击力的是日本宪兵三尾丰的当庭认罪,他详述了将抗日志士王耀轩押送 731 部队杀害的经过,成为日军暴行的直接证人。 日本防卫厅馆藏的《井本雄男日志》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这本 731 部队大本营参谋的业务日志,清晰记载着 1941 年对常德实施细菌战的细节:"增田美保操纵轰炸机,空投 36 公斤带鼠疫跳蚤的棉花、谷物"。 这场持久战耗尽了王选的积蓄,亲友的资助、甚至变卖房产所得的百万元,全部投入调查取证与诉讼开支。 她在日本租住最便宜的合租房,经常啃面包充饥,却从未拖欠受害者的交通补助。有记者问她值不值,她指着原告席上的老人:"他们等了半个世纪,我不能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 2002 年 8 月 27 日,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传来复杂的结果:驳回赔偿请求,但首次以司法文书形式认定 "731 部队存在人体实验及细菌战行为",明确指出日本对华战争的 "侵略性质",要求政府 "真挚谢罪"。 这个被王选称为 "松了一颗顽固螺丝钉" 的判决,标志着日本司法体系首次承认细菌战史实。 这一突破背后,是 41 场诉讼积累的舆论压力与证据厚度。在王选的推动下,国际史学界形成了细菌战研究热潮,日本国内正义人士组建律师团提供支援,11 位国际专家出庭佐证罪行。 尽管赔偿诉求未获支持,但判决书中 "加害行为属实" 的认定,彻底击碎了日本政府的否认说辞。正如日本律师一濑敬一郎所言:"我们在法律上成功追究了日本的责任,这比赔偿更具历史意义。" 判决后,王选并未止步。她带领团队花五年时间整理三千位亲历者的口述史,出版 12 册《大贱年》,将卫河流域的细菌战灾难公之于世。 2025 年,她向义乌细菌战陈列馆捐赠全套《中归联》期刊,用持续的努力守护着历史记忆。 在这场跨越十余年的正义之战中,24 位原告未能等到判决便抱憾离世。王选曾在石井四郎的墓前立下誓言:"你的罪行,终将在中日人民的见证下受审。" 如今,这句誓言化作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书,化作纪念馆里的史料,化作越来越多日本人正视历史的目光。 散尽家财的王选至今过着简朴生活,但她赢得了比财富更珍贵的遗产。2002 年 "感动中国" 颁奖词评价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重量,她的坚持唤醒了沉睡的良知。"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至今,王选的回答平静却坚定:"受害者的尊严,就是民族的尊严。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参考资料: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留证丨“细菌战真相守护者”王选
她为了让日本亲口承认对华发动的细菌战,散尽百万家财,与日本打了41场国际官司,最
花朵绽放美好
2025-09-30 20:42: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