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了中美合作集中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1 10:31:05

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了中美合作集中营,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公馆”。他穿着破旧的短裤和凉鞋,头上顶着的大大的飞行帽,让他的脑袋看起来更大了。他用手扶着炮弹,开心的看着镜头,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照相这样开心的事情了吧? 说起“小萝卜头”的故事,就绕不开他的父母,宋绮云和徐林侠。这两位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了理想和信仰,把家安在了刀尖上。宋绮云早年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谁也没想到,命运的转折来得那么突然。1941年,因为叛徒出卖,宋绮云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母亲徐林侠心急如焚,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四处打探。特务们设下毒计,骗她说可以去探监。徐林侠信以为真,抱着年仅8个月的宋振中,一脚踏进了魔窟,从此母子俩再也没能走出来。 就这样,“小萝卜头”的童年,是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开始的。没有阳光,没有玩具,甚至连一口饱饭都是奢望。监狱里的饭食,是发霉的米、烂掉的菜叶子和几根咸菜,常年累月的营养不良,让他的脑袋显得特别大,四肢却像干柴一样纤细。狱中的难友们看着心疼,就给他起了“小萝卜头”这个外号。 他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糖果是什么味道。有一次,一个女特务拿着一颗五彩斑斓的糖果逗他:“叫我一声阿姨,这糖就给你。”小小的宋振中看着那诱人的糖纸,眼里满是渴望,但他知道,眼前这个人是“坏人”,是抓走爸爸妈妈的人。他倔强地摇摇头,转身跑回了牢房。回到妈妈身边,他天真地问:“妈妈,糖是什么?糖又是什么味道?”徐林侠心如刀割,只能抱紧儿子,拿起身边的盐罐子,哽咽着说:“孩子,这就是糖。” 尽管身陷囹圄,“小萝卜头”的父母从未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用磨尖的树枝当笔,烧焦的棉絮兑水当墨,在地上、在墙上,一笔一划地教他识字、算数。同被关押的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成了他在魔窟里的第一位老师。这个特殊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却在黑暗中点燃了知识的火苗。 “小萝卜头”非常聪明,也很懂事。他利用自己年纪小、不易引起特务注意的优势,成了狱中党组织的小小交通员。他常常借着放风的机会,在各个牢房之间传递消息和纸条。他的小脚丫,踏遍了“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每一个角落,他那双清澈的大眼睛,记住了特务换岗的规律和地形。许多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这个小小的身影,在难友之间悄悄传递。 他还学会了分辨好人坏人。有一次,一个新来的“犯人”对他特别好,总是偷偷塞给他一些吃的东西。“小萝卜头”没有被眼前的食物迷惑,他悄悄把这个人的言行告诉了妈妈和狱中的叔叔阿姨们。果然,经过组织的观察,这个人正是特务派进来的奸细。 对于这个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难友们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弟弟。他们偷偷用草纸给他糊风筝,用木头给他刻小手枪,尽力想给他一个不那么灰暗的童年。而“小萝卜头”,也用他的纯真和勇敢,温暖着这些身处绝境的革命者。 1949年,解放的炮声越来越近,狱中的同志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黎明前的黑暗,却最为残酷。1949年9月6日,就在新中国成立前24天,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开始了最后的屠杀。 那一夜,宋绮云、徐林侠和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被一同押往重庆歌乐山的松林坡。刽子手的刺刀,残忍地刺向了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烈士。据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手里还紧紧攥着黄显声将军送给他的那支红蓝铅笔。他曾梦想着,有朝一日走出监狱,能背着书包,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用这支铅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没能等到山城解放的那一天。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黎明前的土地。 “我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和弟弟离开的背影,这个背影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多年以后,“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镛回忆起当年与母亲和弟弟的最后一面,依旧老泪纵横。父母和弟弟被捕后,留下的六个孩子在江苏邳县老家相依为命,度过了无比艰难的岁月。直到1947年,他们才收到父亲从狱中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那句“弟弟已经上学了”,曾让他们天真地以为家人一切安好。 他们不知道,弟弟的“学校”,是在阴森的牢房里;弟弟的“同学”,是一群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弟弟的“童年”,是与死亡和斗争相伴。 “小萝卜头”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小说《红岩》,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那张头戴飞行帽、扶着炮弹的照片,也成了那段峥嵘岁月里,一个让人心碎又肃然起敬的定格。他的人生只有短短八年,却像一颗划破黑夜的流星,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那段最黑暗的路。他用生命告诉我们:花儿为什么是香的,果儿为什么是甜的,胸前的红领巾为什么,为什么红于灶下的火。

0 阅读:26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