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

牧童的娱论 2025-10-02 15:43:26

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吹过来,广大的西部地区就成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牟其中,曾因“南德集团”一跃成为中国最耀眼的企业家之一,人们称他为“中国首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敢想、敢说、敢做,几乎把“疯狂”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牟其中摊开一幅手绘地图,指着那片绵延的雪山,对在座的记者与员工说。 “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进来,那么青藏高原以北、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的大部分地方,都会迎来丰沛的降水。到时候,西部就不再是大漠与荒原,而会成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会场瞬间安静,随后有人忍不住惊呼:“这……可能吗?” 牟其中神情笃定,甚至有些亢奋:“人类需要大胆的构想。美国人都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为什么我们不能改造自己的自然? 历史上的大工程,长城、大运河、三峡工程,哪个不是在当初被人质疑为天方夜谭?但它们实现了,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当时的中国社会,对“改造自然”的口号并不陌生。 五六十年代,就有“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造过梯田,改过河道,甚至提出“引滦入津”、“红旗渠”这样的宏大工程。但牟其中的想法,显然更“惊世骇俗”——要用炸药或核弹轰开喜马拉雅山的门户。 他的言论很快被媒体捕捉,以“首富提议炸掉珠峰”为标题刊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们更是连连摇头。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地理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简直是荒诞不经。喜马拉雅山是全球地壳运动的产物,它阻挡的不仅是气流,还维系着整个亚洲的生态格局。 如果真要炸开一条口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地震风险,喜马拉雅本就是世界上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随便一个冲击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一位气象专家则更为尖锐:“假设真的打开了通道,让印度洋暖湿气流直接进入青藏高原,气候会发生剧烈变化。 西部可能迎来降水,但华北、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东亚的气候格局都将被打乱,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旱涝错位。自然不是这么随意摆弄的。” 牟其中并不理会这些反对声音。他在接受记者追问时依旧坚持:“我们要有战略眼光,中国的西部这么大,如果能变成良田沃土,那就是几亿人口的粮食保障。 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东部的长江、珠江平原,要想百年大计,就必须考虑这种根本性的改变。” 他甚至描绘了未来的图景: “等西部水草丰茂,粮食充足,那里会出现新的城市群。到那时,人口不再只集中在沿海,西部也能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群。那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1997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国内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牟其中的“珠峰计划”很快被嘲讽为“痴人说梦”,不少报纸发表社论,暗讽他是“不懂科学的商人”“用嘴巴改造世界”。 与此同时,社会大众的反应则更为复杂。一些普通人觉得新奇,甚至有人半信半疑地议论:“要是真能成,咱西北老百姓就发了!” 但更多的人则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说“首富的钱多到能想这些稀奇古怪的点子”。 科学界的反驳逐渐占据上风。国家层面很快也作出表态,认为这种设想没有任何可行性,不值得认真讨论。 没过几年,牟其中因“南德集团”资金链断裂,卷入诈骗案件,最终锒铛入狱。 他的名字逐渐被尘封,但“炸开喜马拉雅山”的设想却作为荒唐而又戏剧性的一笔,被永久留在了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的记忆中。 有人评价说:“牟其中有着远超常人的胆量和想象力,但也缺乏科学与理性的支撑。他像一颗流星,耀眼,却转瞬即逝。” 也有人感叹:“没有这些敢想的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但敢想必须敢做,敢做更要能做。梦想与狂想,往往只隔着科学与理性的距离。”

0 阅读:163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