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很弱?那是虚幻!实际上1978年以前,中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很强大。大家30年饿着肚子,拼死拼活攒出来的轻重工业,都已经相当强大。袁隆平教授的高产稻等一系列农技成果,也快要出来了。八十年代中国化肥工业崛起后,已经饿不着咱们中国人了。那几十年地球上,真的比综合实力成长快的,也就是日本和咱们。 新中国刚成立时,工业基础薄得可怜,战争破坏又严重,但从1950年代起,国家把重工业当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投了大笔钱到钢铁、煤炭、机械和化工。 到1957年,重工业产值占了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尽管后来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工业年均增长率还是保持在8.8%左右。 钢铁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涨到1978年的3178万吨,世界排名靠前。 这可不是光堆数字,国家建起鞍钢、武汉钢铁这样的大基地,从采矿到冶炼,产业链全打通。 1950年代,靠苏联帮忙,中国建起核武器、导弹、飞机和船舶制造体系。 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氢弹搞定,1970年,东风导弹试射命中目标,“两弹一星”让中国从军事弱国变成战略自主。 到1978年,国防工业体系覆盖航空、航天、造船和火炮,军事工业不光造武器,还带火了电子、精密仪器等高科技。 导弹技术衍生出的材料科学,后来用到了桥梁和汽车制造上,虽然军事投入占了农业资源,但这让国家有了安全保障,也为民用技术打下基础。 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就是例子,他1964年开始研究,挑战传统,提出用雄性不育系育种。 1970年在海南找到关键野生稻“野败”,1973年完成“三系配套”,产量比普通稻高20%以上。 到1978年,试验田亩产超500公斤,远超国际水平,袁隆平团队在资源少得可怜的情况下,靠野外考察和实验室钻研,突破水稻育种难题。 这不仅解决中国饭碗问题,还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除了杂交水稻,60年代农机推广和良种选育,让小麦、玉米产量稳步提高。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到70年代覆盖80%,灌溉面积翻倍,这些技术进步,保障了人口增长下的粮食供给。 70年代初,化肥产量不到500万吨,远远不够,国家推动“小化肥厂”建设,到1980年产量破1000万吨,年增长15%。 80年代初,大型氮肥厂投产,1985年总产量达1340万吨,小厂灵活,适应农村需求,大厂高效,降低成本。 化肥用量从70年代每公顷50公斤,增到80年代的150公斤,粮食亩产直接涨30%。 没有化肥,杂交水稻潜力发挥不了,没有化肥,重工业也缺动力,这场工业崛起,终结了饥荒时代,让中国从粮食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放眼全球,那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速跟日本差不多,日本1950到1980年,经济年均增长9.2%,靠出口和重化工业起飞。 日本建起汽车、电子巨头,中国聚焦钢铁、机械和国防,日本靠美援和技术引进,中国靠自力更生和苏联模式。 到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在某些领域,比如钢铁,接近日本峰值,两国都从战后重建起步,挑战不同,但都造就了“东亚奇迹”雏形。 这些成果,靠的是工人、技术员、农民在物资短缺中日夜奋战。 重工业车间高温作业,军事项目保密严格,农业田间风吹日晒,但这份韧劲,让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自立自强。 1978年改革开放,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这些积累上,重工业给产能,军事工业保安全,农业技术稳后方,化肥工业加活力。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普京梅德韦杰夫都沉默了!俄军这波操作直接给乌军整懵了!打了1300多天,俄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