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人大那个吴晓求教授,说得真叫一个扎心:老百姓取自己的钱,关银行什么事?
就为了对面银行送了桶油,我挪个存款,你都要追着我问半天为什么。听说有的地方,取笔钱还得去派出所签字……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把储户当贼防着吗?
这不是小题大做。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边界感。我的钱,我有支配权,这是天经地义。
往大了说,这就是一个社会的“体面”和“规则”。
教授一句话点透了:为啥现在宏观数据看着挺好,但咱老百姓的“体感”却跟不上?
说白了,就是信心。
信心从哪来?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
是靠这种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的。我知道我的钱是安全的,我知道我去取钱不会被盘问,我知道我做生意签的合同是有保障的……这种确定性,才是一个人、一个家,敢消费、敢投资的底气。
这位教授没停在抱怨上,他把这事儿拔得很高。
他说,一个真正的金融强国,不是光看楼有多高,钱有多少。
而是看根基。
根基是什么?就是法治,就是契约精神,就是透明度。
就是你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在跟银行、跟机构、跟市场打交道时,心里是不是踏实,是不是觉得被尊重。
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可能就藏在银行柜台前,那个可以自由、坦然取走自己存款的储户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