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福田公墓的吴石烈士和夫人王碧奎的墓碑,这是他在大陆的儿子为夫妇敬立的,在

雪见 2025-10-06 23:34:26

位于北京福田公墓的吴石烈士和夫人王碧奎的墓碑,这是他在大陆的儿子为夫妇敬立的,在苍松寿柏中,愈发显得伟大凝重。 周围松柏环绕,碑体端正,字体有力,不喧哗,不张扬,气质稳重。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块墓碑在1994年立成,骨灰是由子女亲自从海外捧回来的。 吴石和王碧奎夫妇从此合葬大陆,落叶归根。 吴石在军事系统里受过教育,有过任职。 抗战时期奔走各地,为国家出过力。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台湾担任要职。 王碧奎是他夫人,福建人,出身良好,文化素养高。 战争年代,他们聚少离多,最终也走上各自不同的命运。 1949年后,历史翻了篇,吴石夫妇经历了很多。 王碧奎后来去了美国,1993年在纽约病逝,享年87岁。 过了一年,吴石的骨灰也被家人从台湾迁出,与夫人一起合葬北京。 这次合葬没有大张旗鼓,纯属家人之情,低调又坚定。 福田公墓本身就是烈士纪念地之一,香山周边过去住过不少革命前辈。 吴石墓碑的位置,朝向平静,松柏夹道,周围不少墓都是为有过历史贡献的人准备的。 吴石子女为墓碑题字,碑后还刻了一段话: “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与统一大业”。 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纪念活动的固定引语。 碑文语言不激烈,也不煽情,却表达了立场和愿望。 统一,是他们心里的一个愿景。 合葬,是这个愿景的象征。 当年安葬仪式不算公开,有一些重要人士到场。 资料提到,罗青长曾为吴石题词,说明这件事受到一定重视。 当时不少老同志也表态支持,认为这是善意的安排,是一种团圆。 这件事在当年没怎么报道,这些年慢慢浮出水面。 台湾有些机构做口述史,讲到王碧奎的晚年生活,说她虽然移居海外,心一直在大陆。 大陆这边也有一些媒体做纪实调查,把吴石合葬事件列入“隐秘战线烈士纪念”范围。 不争论,不翻旧账,只讲一个人最后的归属,一个家的最终圆满。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历史人物各有角色,不能轻易评价。 归根落叶、亲情团聚,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 这样的合葬故事,不只是一块墓碑,更是一种姿态,一种释放。 时代变了,民族认同感还在,血脉情感不会被隔绝。 有人说,这块墓碑没什么大事,也不代表政策。 正是这种不张扬的事,才更能体现分量。 立碑不是宣传,是记忆。 不是向谁表忠,而是向过去交代。 墓前松柏一年四季常绿。 很多人路过未必看得懂,知道名字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在那片不吵闹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不靠言语,也不靠造势,就在那里静静地站着。 公墓里很多碑都在讲历史,这块碑更讲情义。 夫妻团圆,家人尊重,子女尽孝,这些是超越政治的东西。 后人记得他们,不为荣誉,也不为争议,只为人间情分。 这也是中国人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 有人问,吴石的身份怎么评价,是否值得纪念。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看。 能留下墓碑,能由家人敬立,能在北京立足,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历史自有公论,碑文写得很克制,却把一切都点到了。 如果哪天有人在香山脚下经过,不妨停下来看看。 要知道,这里埋着一段往事,一段被时间带走又被人记住的历史。 信息源: 《中共台湾隐蔽战缅千余烈士寻踪纪实》·澳门日报·2021年4月10日

0 阅读:255

评论列表

试运维

试运维

5
2025-10-08 16:22

吴石将军是否值得纪念?“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看”?!小编疯了吗?绕着弯子想否定什么?国家对自媒体太宽容了!

猜你喜欢

雪见

雪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