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向美欧紧急求救,让美国认识到一个可怕事实:他们根本无法战胜任何一个潜力深厚的大国。 美国原本以为靠着先进武器就能帮乌克兰扭转战局,结果打了半天发现,真正决定战场走向的还是那些不起眼的普通炮弹。 北约情报早就摸得门儿清,前线每天俄军能打1万枚炮弹,乌军只能打2000枚,火力差距能拉出一条街去。 有人说去年年初乌军火力还反超过,其实那都是西方刚掏家底时的假象。欧洲各国为了帮乌克兰,基本是把武器库掏空了,德国25%的重型武器都送出去了,法国的巡航导弹剩得没多少,可就算这样,援助也跟不上消耗。 乌克兰一天就要4万发155毫米炮弹,美国一个月才造1.4万发,就算加班加点扩产,年底撑死了月产10万发,这缺口怎么补? 到后来乌军炮弹实在不够,有的炮兵连一门炮一天就分几枚炮弹,连基本的防御火力都凑不齐,这不就是坐等着挨打吗? 美国之前总迷信先进武器能当“万能药”,可真到了持久战里,这些宝贝疙瘩根本经不住造。就说爱国者防空导弹,又是要供中东,又是要援乌克兰,库存早就只剩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去年7月干脆暂停对乌发货了。 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拆东墙补西墙。他们忘了,战争拼的从来不是一两件“神器”,是持续不断的“造血能力”,也就是造炮弹、搞后勤的本事,这恰恰是美国和北约的软肋。 俄罗斯这大国的底子可不是吹的,人家能自己造炮弹,而且产量一直在往上走,虽说有英国情报说俄军15%的老炮弹是哑弹,准头也差点意思,但架不住人家能造新的,每月就算造不到50万发,也能跟得上消耗,再加上苏联时代留下的库存,基本不愁没弹用。 反观美国和欧洲,生产线早就跟不上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一年连10门自行榴弹炮都造不出来,一门还卖1700万欧元,跟乌克兰本土造的成本比差远了。 这就是潜力深厚的大国和靠“输血”过日子的区别,真拖进消耗战,后者根本耗不过。 更要命的是北约内部一盘散沙,武器型号乱七八糟,光主战装备就有178种,后勤保障乱成一锅粥。 之前北约演习,重型装备还得靠美国的运输机跨大西洋运过来,欧洲自己的运输机根本顶不上用。 这要是真跟俄罗斯全面对抗,光是协调武器供应、维修保养就得乱成一团,还没等开打,后勤先掉链子了。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都忍不住说,北约得赶紧补运兵、防空、炮兵这些短板,可这话跟空话差不多,欧洲国家军费提不上去,生产线也建不起来,补得上才怪。 美国国内更热闹,国会里为了给乌克兰的拨款吵来吵去,钱迟迟批不下来。五角大楼都放话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战备,没法再从库存里调物资给乌克兰,连之前帮乌军修武器的技术支持都快断了。泽连斯基哭着喊着要援助,可美国自己都自顾不暇,哪还有力气填乌克兰这个窟窿。这时候他们才看清,想靠“代理人战争”拖垮俄罗斯,纯属痴心妄想,反而把自己的家底给扒干净了。 有人拿波罗的海的情况举例,说要是俄罗斯真在那儿动手,北约更顶不住。波罗的海三国战线短、纵深浅,从俄罗斯边境到里加才240公里,俄军要是推进起来,北约那点兵力根本挡不住。 就算北约有四千多架战斗机,可俄罗斯的防空系统不是吃素的,S-300、S-400摆着,还有上千个导弹发射装置,真打起来北约飞机也不敢随便往里冲。 这说明不光是乌克兰战场,就算在其他地方,美国想靠着北约跟俄罗斯这种大国对抗,常规力量根本不占优势。 说到底,美国这次是被狠狠上了一课,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世界警察”,靠着先进武器就能横着走,却忘了大国战争拼的是工业实力、资源储备和后勤保障这些“硬底子”。 俄罗斯能自己造炮弹、搞维修,扛得住长期消耗;而美国和北约靠库存、靠拼凑,越打越心虚。 泽连斯基的求救声,其实就是给美国敲了警钟:别再迷信什么“武器神话”了,面对一个潜力深厚的大国,你们那套玩法根本不管用。 现在西方还喊着要给乌克兰增派援助,要扩产炮弹,可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生产线建起来要时间,钱要到位,工人要培训,等这些都弄好,前线的战局早就变了。 美国怕是终于明白,他们根本无法战胜任何一个像俄罗斯这样有完整工业体系、有充足资源储备的大国,之前的嚣张和自信,不过是没被真正的消耗战打回原形罢了。 这场仗打下来,最清醒的可能就是那些之前迷之自信的美国政客,只是这份清醒来得太晚,代价也太大了。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