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斯军工产品中中发现太多来自美、英、德等多国的零部件。而这些国家,都是站在乌克兰一边的国家。也就是说,西方那么多国家在吆喝让乌克兰加油跟俄罗斯干,结果人家在背后猛赚钱。不知道他们怎么不去制裁这些跟俄罗斯做生意的公司?双标太明显了! 泽连斯基这番话,其实早在去年1月就被前外长库列巴说过一遍,当时库列巴直言俄罗斯导弹和无人机里超过95%的关键元部件来自美西方国家,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解职。 这则报道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许多人的脸上,也让国际舞台上这出大戏显得愈发荒诞。 泽连斯基的“惊人发现”,对于那些密切关注俄乌冲突的人来说,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闻,更像是一个被刻意捂住的盖子,终于被当事人亲手揭开了一角。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本该出现在西方民用产品里的芯片、电路板和传感器,是如何跨越重重制裁,最终精准地嵌入到俄罗斯的炮弹和导弹之中,掉头飞向乌克兰的? 答案就藏在现代全球商业那张无形的巨网里。这些零部件大多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它们既可以用来制造洗衣机、汽车,也可以被拆解用于武器系统。 一家位于德国的半导体公司,生产出一批芯片,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卖给了土耳其或阿联酋的中间商,这些中间商再转手几道,最终流入俄罗斯。 整个过程看似合法合规,每一步都有商业合同和票据支撑,让制裁变得像在空气中挥拳,有力无处使。 西方国家的政府即便心知肚明,也很难去精准打击那些深藏在供应链迷雾里的每一个环节,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冲击本国乃至全球的正常贸易,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资敌”现象并非什么秘密。早在去年,时任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就曾抛出过一个更惊人的数据,他指出俄罗斯超过九成的高精度武器离不开西方的电子元件。 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很快就被其他新闻淹没。而库列巴本人的政治命运也颇为微妙,他的话音刚落,便很快从外长的位置上离开。 官方给出的理由自然是“工作需要”,但这个时间点的巧合,总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他的离去,是否与这番不合时宜的“真话”有关,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也为今天泽连斯基的抱怨埋下了一个长长的伏笔。 这背后仅仅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吗?恐怕不止。这更像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无法解开的死结。西方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制裁来展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团结,另一方面,其经济体系又深度依赖着全球产业链的运转。 那些跨国公司,股东们要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把产品卖出去。 政治的归政治,商业的归商业,这句老话在战时显得格外刺耳,却又无比真实。政府可以出台政策,但无法监控每一个螺丝钉的最终流向。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极其矛盾的景象:西方的政客们在镜头前声嘶力竭地谴责俄罗斯,承诺给乌克兰提供一切支持; 而他们的企业家们,则在办公室里计算着如何通过复杂的供应链,将产品卖到那个被他们谴责的国家。 乌克兰士兵在前线用着西方援助的武器,抵御着用西方零部件制造的炮火。这场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消耗的不仅是乌克兰的生命和俄罗斯的财富,还有西方世界自身的信誉和原则。 当政治口号与商业利益发生激烈碰撞时,天平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向后者倾斜。这种局面,让乌克兰的处境显得更加悲壮和无奈。 这盘棋局,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其中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或许才是决定最终走向的关键。对于这件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普京怒了?俄罗斯警告无效美就援乌导弹表态,泽连斯基宣布更糟糕结果《环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