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死,就不要发动战争!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战争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要打击美国军人,不要攻击美国本土。感觉有点滑稽,战争就是你死我活,居然不让打击敌方军人不攻击敌方本土。这样的言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些言论的源头,可追溯到美国亿万富翁瑞・达里欧的相关表述。 美媒在援引时,着重强调其呼吁中国不杀伤美军、不攻击美国本土的内容,却一度弱化了他提及的 “美国也应如此” 的前提。 这种选择性呈现,让原本双向约束的提议变成单方面要求,自然引发质疑。 达里欧的考量并非毫无来由,他在华投资超过 40 年,大半身家与中美市场深度绑定,深知战争对双方财富与发展的毁灭性影响。 战争的本质从来是全面的实力碰撞,划定 “不可打击” 的禁区缺乏现实基础。 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军人与军事目标、本土与前沿阵地的关联早已密不可分。 美军的全球军事部署形成联动体系,本土的指挥中心、军工企业直接支撑前线行动,脱离对这些环节的考量谈论 “不攻击本土”,违背军事行动的客观规律。 历史经验同样证明,战争一旦爆发,各方都会依据战场态势采取必要行动,试图用单方面规则约束对方,本身就不符合对等原则。 美媒的言论,折射出对中美实力格局变化的认知。 美国前驻北约大使苏珊・桑顿在 2025 年 7 月直言,美国出台的限制措施阻碍不了中国发展,两国竞争中美国正处于下风。 这种判断让部分美国舆论产生焦虑,试图通过舆论喊话设定规则,为自身争取有利态势。 但他们忽略了中国始终坚持的国防战略底色 ——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防等领域长期以防御为主,“不开第一枪” 的原则从未改变,这种立场不会因外界言论而动摇。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台湾问题这一核心分歧中。 达利欧曾明确表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美国清楚 “为台湾而战” 不符合逻辑,却不愿接受两岸统一对其全球影响力的冲击,而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坚定不移。 台湾是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关乎中国海防安全与外向型发展需求,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红线。 事实上,中美两国的深度绑定让战争代价远超想象。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美国经济则高度依赖金融业,一旦冲突爆发,贸易联系中断将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动荡,而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更会波及世界各国。 达里欧担忧的不仅是中美两国的损失,更是战争对全球秩序的冲击,他提出的有限烈度战争设想,本质是对这种灾难性后果的规避。 中国的态度始终清晰:反对战争,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无法动摇中国统一的决心,但中国也始终为和平统一保留最大诚意。 这种立场既基于历史责任,也源于对发展大局的考量 —— 中美作为全球唯二的信息化军事建设国家,战争烈度将远超常规冲突,最终没有赢家。 美媒的言论虽引发轩然大波,却也从侧面推动了对和平价值的讨论。 越来越多声音意识到,中美之间的竞争应限定在非战争领域,通过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良性比拼实现共同进步。 达里欧的完整提议中,“双方都应避免杀伤对方人员、不攻击本土” 的双向约束,若转化为推动和平对话的努力,远比单方面喊话更有意义。 战争从来不是解决分歧的选项,这是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的共识。 美媒的言论或许有失偏颇,但它揭示的核心命题值得重视:维护中美关系稳定,需要双方坚守底线、保持理性,用对话替代对抗,用合作化解分歧。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和平不是单方面的诉求,而是两国必须共同守护的根本利益。
特朗普为何反复对华让步?日媒:美国远赶不上中国,不足中国一半。日本亚洲时报在9月
【18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