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俄通婚的越来越多,说实在的,别光看人姑娘长得好看、性格爽就一头扎进去,以后

兰亭说事 2025-10-09 13:45:58

现在中俄通婚的越来越多,说实在的,别光看人姑娘长得好看、性格爽就一头扎进去,以后日子指定遭罪,尤其不了解她们身体里的毛病,婚后有你苦的! 就拿最要命的血型问题来说,这可不是小事,直接关乎生孩子的安危。咱们中国人里Rh阳性血占了99%还多,基本碰不上所谓的“熊猫血”,但俄罗斯白种人里Rh阴性血的比例高达15%,差不多10个人里就有1个半是这种稀有血型,这概率可比中彩票高多了。 哈尔滨的小李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初娶俄罗斯媳妇时只觉得人漂亮性格好,压根没问过血型的事。头胎生女儿时还算顺利,虽然孩子出生后有点黄疸,但照了几天蓝光就好了,当时医生提醒过二胎要注意血型不合的风险,小两口没往心里去。 结果结婚第三年怀二胎,孕晚期产检时医生说媳妇是Rh阴性血,小李是阳性,胎儿已经出现溶血迹象,必须立刻住院保胎。光是孕期的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就花了八千多,还是托人从俄罗斯代购的,孩子提前三周剖腹产出生,出生当天就因为严重黄疸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每天光治疗费就两千多,住了半个多月院才稳定下来。 出院时医生特意叮嘱,以后这孩子要是输血,必须得找Rh阴性血,不然随时可能引发急性溶血,严重了能要命。小李现在一提这事就头疼,家里常备着血型卡,走到哪都揣着,生怕孩子出意外。 还有骨质疏松这毛病,看着像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在俄罗斯女性身上特别常见。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医生都知道,俄罗斯女性因为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比中国女性早不少,三十多岁就出现骨痛的大有人在。 青岛的张哥娶了俄罗斯媳妇安娜,安娜今年才38岁,去年冬天搬花盆时不小心崴了下脚,结果竟然骨折了,拍片检查才发现已经是中度骨质疏松,骨密度比同龄中国女性低了近三分之一。 医生说这和俄罗斯女性普遍喜欢喝伏特加、饮食里钙吸收不好有关,加上结婚后安娜跟着张哥吃中餐,奶制品摄入比在俄罗斯时少了很多,双重因素叠加就出了问题。 现在张哥每个月都得陪安娜去医院复查,光是补钙的进口药和维生素D制剂,一个月就得花五百多,还得天天盯着她晒太阳、喝牛奶,以前周末能出去钓鱼,现在全耗在家里伺候媳妇康复,用他的话说:“当初以为娶了个娇媳妇,结果成了半个家庭医生。” 更烦人的是饮食不合带来的连锁健康问题,俄罗斯人饮食偏重于高热量、重口味,酸辣咸不说,还特别爱喝酒,这些习惯和咱们的饮食文化压根不是一回事。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中俄医学论坛上就提到过,中俄通婚家庭里,因为饮食差异引发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三成以上。 沈阳的王姐嫁了俄罗斯丈夫,媳妇卡佳嫁过来后改不了吃高糖点心和腌制食品的习惯,结婚两年就查出了糖尿病,而且还是罕见的脂肪萎缩性糖尿病,一开始当地医院误诊成了1型糖尿病,越治越重,最后转到哈医大二院才确诊,光检查费就花了两万多。 更糟的是卡佳因为饮食不适应,还得了慢性肠胃炎,王姐现在每天得做两顿饭,一顿中餐给孩子吃,一顿俄餐给媳妇吃,光是买菜做饭就得耗俩小时,每个月的药费、营养费加起来快三千,原本攒着换房子的钱,全砸在了医药费上。 有数据显示,中俄通婚家庭中,因配偶一方出现上述健康问题导致家庭负担加重的比例超过四成,光是孩子血型不合引发的治疗费用,平均就得花三万多,要是碰上骨质疏松这类需要长期治疗的病,每年的药费、检查费就得几千块,更别说天天陪着跑医院、熬夜照顾的精力消耗。 当初冲人家长得好看、性格爽嫁过来,现在天天在医院走廊啃面包,钱包比脸还干净,这苦日子真是没头。

0 阅读:34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