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中方“卡脖子”一周后,澳铁矿巨头同意人民币结算! 9月

文人学社 2025-10-10 12:29:57

中国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中方“卡脖子”一周后,澳铁矿巨头同意人民币结算! 9 月 30 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通知覆盖了所有在途及港口待交付的澳大利亚铁矿石。指令执行得干脆利落,却并非临时决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年进口量约 12 亿吨,其中澳大利亚供应占比超 60%,但长期以来,定价权被必和必拓、力拓等少数矿商垄断。 2025 年谈判中,必和必拓曾主张将长协价上调 15% 至 109.5 美元 / 吨,而中方提出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当时现货价仅约 80 美元 / 吨,价差成为谈判僵局的核心。 暂停采购的影响迅速显现。 必和必拓位于黑德兰港的库存积压创下历史纪录,公司利润短期内下滑 24%。 澳大利亚经济对铁矿石出口的依赖度极高,该品类贡献其 GDP 的 7%,对华销售占总出口收入的 80%,寻找替代市场的难度远超预期。 印度、欧洲市场虽有需求,但澳大利亚矿石的运输成本和品质竞争力,难以与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抗衡,僵局持续可能导致澳方年损失超 200 亿美元。 中方的底气来自长期布局的多元化供应体系。 在与澳大利亚矿企谈判的同时,中国已与巴西淡水河谷深化合作,其 28% 的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2025 年还新增 5000 万吨人民币计价的长期订单。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更具战略意义,中方控股 44%,2026 年投产后年供应量可达 1.2 亿吨,且成本仅 60 美元 / 吨。 国内储备同样充足,港口库存 1.4 亿吨叠加 1 亿吨国储,足以支撑短期需求,让市场调整具备坚实后盾。 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人民币结算提供支撑。 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率已提升至 78%,能高效处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人民币铁矿期货,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计价现货价格指数,这些举措逐步削弱了普氏能源等美元基准价的垄断地位。 2025 年 7 月启动的中澳 50 亿美元人民币结算试点,更为此番全面推进积累了实践经验。 10 月 6 日,必和必拓正式回应同意人民币结算,双方同步敲定新的定价机制。 根据协议,铁矿石价格将与现货市场挂钩,实行季度调整,这一结果与中方主张高度契合。 此次调整不仅减少汇率波动对国内钢铁企业的影响,每年还能为行业节省数十亿美元外汇成本。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铁矿石这一年贸易额超 1.2 万亿美元的大宗商品,正式开启人民币结算的新篇章。 这场市场博弈产生了连锁反应。 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结算中的主导地位出现松动,IMF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美元在全球结算中的份额下降 1.8 个百分点,人民币储备占比升至 3.7%。 沙特开始考虑在亚洲原油贸易中引入人民币计价,印度、土耳其也加速推进本币结算试点。铁矿石贸易的这一变化,成为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发展的重要信号。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统一采购权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家企业集中了全国 40% 以上的铁矿石需求,形成类似买方联盟的议价能力,改变了过去国内企业分散采购、各自为战的局面。 这种集中力量的模式,让市场需求转化为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后续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必和必拓的回应并非终点,而是新合作模式的起点。 双方已就后续订单细节展开对接,人民币结算的流程将通过 CIPS 系统高效落地。 中国与其他矿产资源国的合作也在同步深化,几内亚西芒杜项目的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 85%,巴西淡水河谷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仍在扩大。 这些互动共同推动全球铁矿石贸易向更均衡、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这场由黑色矿石引发的贸易格局调整,揭示了全球经济的深层变化。 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配合多元化的供应布局与完善的金融基建,正在重塑大宗商品贸易的规则。 中国推动的人民币结算,并非简单的货币替代,而是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具弹性的选择,减少单一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为行业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 阅读:37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