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临时性接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到五年内要搞出自己的导航系统。 前阵子以伊冲突那十二天,伊朗算是彻底见识了依赖美国技术的致命性。战场上的导弹明明瞄准了目标,打出去却偏了方向;波斯湾里的油轮定位数据乱成一团,好好的航线能显示到几十公里外;更要命的是,以色列能精准摸到伊朗核科学家的行踪,不少人怀疑就是GPS信号被做了手脚。 后来就算冲突停了,伊朗的GPS还是时好时坏,他们自己为了防着被监听,偶尔会主动干扰信号,结果非但没保安全,反而让上百万网民和几千家企业跟着遭殃,导航失灵、物联网设备瘫痪,损失一点都不小。 这时候北斗就成了现成的救命稻草。伊朗人一对比才发现,北斗在亚洲的定位精度能到半米,比GPS的五六米准多了,而且控制权攥在中国手里,美国想插手都没门。 去年霍尔木兹海峡闹电子战的时候,GPS信号出了一千五百多次错,北斗的船舶终端却一次故障都没有,就算通信断了,北斗独有的短报文功能还能传指挥指令,这实战表现直接戳中了伊朗的痛点。 其实中伊早就在北斗上有合作,2021年的全面合作计划里就写了这事儿,只是之前受美国制裁和内部争论拖累,一直没推进到位,直到这次吃了大亏才急着动手。 可刚接上就喊“临时”,这背后的心思更复杂。首先是内部的顾虑,伊朗国内一直有帮保守派觉得“靠人不如靠己”,生怕用惯了北斗会被中国卡脖子,就像以前被美国拿捏一样。他们总念叨着“技术自主”,觉得哪怕慢点,也得有自己的系统才踏实。 再者就是美国的压力,华盛顿早就放话了,谁敢换GPS就制裁谁,伊朗要是明说“以后就用北斗了”,指不定又要招来新一轮打压,说“临时用”多少能缓冲一下。 还有个实际问题,伊朗民用领域里八成的设备都还靠着没加密的GPS信号过日子,真要全换成北斗,光是换设备、改软件就得花几亿美元,临时接入刚好能先过渡,让企业慢慢升级双模兼容的设备。 至于亚兹达尼安说三五年搞自己的导航系统,倒也不是完全吹牛。伊朗本来就有卫星产业基础,之前发射过好几颗国产卫星,而且这些年和中国合作建北斗地面站、数据中心,多少也摸了点导航技术的门。 巴基斯坦之前就靠着北斗提升了导弹精度,伊朗看着也想学这套“借力打力”的法子,先靠北斗解决眼前的急事儿,同时偷偷攒技术。 但说实话,搞全球导航系统哪儿那么容易?得发射十几颗卫星组网,还得有地面站、加密算法这些配套技术,以伊朗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受制裁的处境,三五年内搞出能替代北斗的系统,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说白了,伊朗这波操作就是“现实刚需”和“战略面子”的平衡。一方面是真离不开北斗救命,毕竟GPS已经靠不住了,欧洲伽利略系统不成熟还受美国影响,俄罗斯格洛纳斯在低纬度精度不行,也就北斗能顶事儿;另一方面又得摆出“自主可控”的姿态,既安抚国内的保守派,又给美国看自己没那么好拿捏。这种“先借船过河,再造船远航”的想法,其实不少受西方技术封锁的国家都有过。 从北斗这边看,伊朗的“临时接入”也不算坏事。现在北斗在中东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不到5%涨到了23%,借着伊朗这个案例,说不定能吸引更多怕被GPS卡脖子的国家加入。而伊朗就算真要搞自己的系统,短期内也得和北斗保持合作,毕竟技术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亚兹达尼安的澄清,更像是给各方递了个台阶。既告诉国内“咱们没丢自主的骨气”,又跟美国表了态“没跟中国绑死”,还能顺理成章地先用着北斗解决眼前的麻烦。至于三五年后的自主导航,更像是个奋斗目标,能不能成另说,但至少现在,这“临时”的北斗,伊朗是万万少不了的。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GPS频繁中断,伊朗高官:希望接入中国北斗,更安全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系统,结果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立马出来澄清,说这只是
阿智通鉴
2025-10-11 13:00:1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