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在北大攻读物理期间,有次数学系出了一场超高难度的考试,平均分才20分,而他竟考了100分,这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震撼的是后面这件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6年8月,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迎来了于敏的降生。 幼年的于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尤其对数字和逻辑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依然坚持学业,194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北大校园成为了于敏展露才华的重要舞台。 在校期间,他不仅主修物理课程,还经常旁听数学系的高等课程。 有一次,数学系组织了一场难度空前的考试,考题涉及复杂的高等代数和数论推导。 考试结果令人惊讶:全系平均分仅20多分。 于敏的答卷却让阅卷教授惊叹不已。 他不仅解出了所有难题,更给出了多种创新解法,最终获得满分。 这件事在校园内引起不小轰动,同学们纷纷传颂着这个物理系学生的非凡数学天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大批科技人才。 于敏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投身祖国核物理研究事业。 1951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与核物理结缘的科研生涯。 当时中国核物理研究刚刚起步,条件十分艰苦。 实验室设备简陋,参考资料匮乏,但于敏从未气馁。 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就着昏黄的灯光演算公式,验证理论。 同事们回忆,于敏有个显著特点。 遇到难题时不喜欢与人争论,而是独自沉思,有时对着黑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科学思考的世界里。 196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中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于敏被委以氢弹理论研究的重任。 这项任务需要极高的保密性,于敏不得不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投身西北荒漠中的科研基地。 这一别就是十多年,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内容。 在基地的日子里,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当时中国没有超级计算机,大量计算要靠人工完成。 于敏办公室的黑板上总是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地板上散落着成堆的演算草稿。 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不休息,累了就在办公室和衣而卧。 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当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时,于敏平静地对同事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句话道出了他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此后,他继续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和完善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于敏始终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经常告诫年轻科研人员:"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 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依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 晚年时期,于敏仍然关心中国核物理事业发展。 虽然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但他仍然坚持阅读最新科研文献,为年轻科研人员指点迷津。 他常说科学探索没有终点,每个突破都是新起点。 这种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2019年,于敏荣获"共和国勋章"。 在颁奖典礼上,这位科学家目光依然炯炯有神。 他用一生践行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获奖后,他将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如今,于敏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激励着新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 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的风范,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实现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于敏这座精神丰碑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主要信源:(四川学联——纪念于敏诞辰96周年 | 他用一生交上了一张满分答卷)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8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