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制裁已经堪比登峰造极,美国已经实质性开始制裁中国3000多家公司

义气先义 2025-10-12 19:10:45

美国对中国公司的制裁已经堪比登峰造极,美国已经实质性开始制裁中国3000多家公司!根据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新规,通过穿透制裁,被美国制裁的中国公司,其持有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份额一旦达到50%,也将被列入制裁范围。对应计算至少有3000家公司已经被美国纳入制裁了。 中美贸易摩擦这些年越拉越长,美国的招数也越来越精细,这次新规一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企业的子公司网络?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这么一条规则,简单说就是“50%规则”,也叫“关联规则”。它规定,如果一家中国公司已经被美国扔进实体清单(Entity List)或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 List),那它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子公司,只要股份加起来达到50%或以上,这些子公司就得自动背上同样的出口管制包袱。什么意思呢?就是美国出口到这些子公司的敏感技术、设备,得先过许可这关,不然就违法。这不光是堵住了企业通过层层子公司转移货物的漏洞,还让整个供应链都得重新盘点股权结构。 为什么美国非得在2025年秋天这个时候动手?从背景上讲,这几年美国对华科技管制步步紧逼,从芯片到AI,从华为到中芯国际,实体清单上中国企业已经堆积如山。到新规前,清单上中国相关实体超过600家,但这些公司往往通过海外子公司或合资项目绕弯子,继续拿美国货。这回BIS学聪明了,直接借鉴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老办法,把50%这个门槛定下来。规则一落地,就覆盖了成千上万的附属实体。按一些贸易律师事务所的估算,至少3000家中国公司及其分支进了黑名单范围,这数字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出来的,而是基于现有清单企业股权披露的计算。比方说,一家被制裁的芯片厂,如果它在东南亚或欧洲有控股子公司,那些子公司就算不在中国境内,也得停下脚步,检查是否涉及美国技术出口。 这规则的执行方式也够狠的。它不是事后追责,而是自动生效——从9月29日起,任何交易方都有“积极义务”去核实对方的股权链条。如果你是个美国出口商,卖货前得挖地三尺,确认买家背后没藏着50%以上的制裁影子。BIS还附带了一个临时通用许可证(TGL),给企业几个月缓冲期调整,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规则文本在联邦公报上刊登得清清楚楚,涵盖了直接持股、间接持股,甚至多家清单企业合起来算股份。结果呢?全球贸易圈子一下子乱了套,很多跨国公司开始紧急审计子公司,律师费水涨船高。那些本来靠美国零件组装产品的中国企业,现在得琢磨怎么重组股权,或者干脆找替代供应链,但这哪是说换就换的,成本高得吓人。 再来看看这事儿对中国企业的冲击有多大。这3000家数字已经超出了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规模。俄罗斯那边,从2022年乌克兰冲突起,欧美联合黑名单上俄罗斯企业也就2900多家,包括一些中国在俄的分支。这次对华的“穿透式”制裁,直接把范围拉宽到整个企业生态圈。举个例子,华为这样的巨头,早被实体清单盯上,它在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庞大,新规一锤定音,那些持股过半的分支就全中招。同样,海康威视、中兴通讯这些老面孔,也得牵连一堆下游供应商。不是说这些公司就彻底瘫了,但运营难度直线上升:从采购芯片到软件更新,每一步都得绕着美国许可走。 中国这边反应快得很。商务部发言人当天下午就发声,明确表示“坚决反对”,说这规则“性质极其恶劣”,严重干扰正常经贸秩序,还敦促美方纠正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中国角度看,这不光是贸易壁垒,还涉嫌滥用出口管制,违反WTO规则。过去几年,中方也通过可靠实体清单反制过美国企业,但这次规模不一样,穿透机制让防御更难。发言人强调,这会加剧全球供应链断裂,损害各国利益。事实也摆在那儿:新规一出,股市上半导体板块就波动,供应链企业股价跌了几个点。长远看,中国企业得加速国产化,加大对自主技术的投入,但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得一步步来。 话说回来,你觉得这规则真能达到美国的目的吗?美国官方的说法是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敏感技术流向军事用途。但现实中,清单企业五花八门,从无人机到生物科技,覆盖面广得像一张大网。BIS局长在公告里直言,这是为了“关闭漏洞”,让管制更有效。但批评声音也不少,贸易专家指出,这会推高全球物价,让美国消费者买单。更何况,50%门槛听起来公平,其实执行起来歧视性强——为什么不统一到所有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是联合行动,对中国却是单干,这里面地缘政治的味道太浓了。

0 阅读:108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