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以400元将其收藏。谁也没想到,这幅曾被低价收购的作品,如今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罗中立1948年出生在重庆璧山县一个普通家庭。他爸是纺织厂工人,业余爱画画,经常带着小孩去野外写生。罗中立从小画得最好,1964年考上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了几年绘画基础。可后来他没继续深造,而是去了达县钢铁厂干活,一干就是十年。每天在车间里操作机器,接触高温铁水,双手磨出老茧。那时候他主要为养家糊口,工资三十几块,生活挺紧巴。1977年高考恢复,他听说有机会上大学,就赶紧复习,买书自学数学语文,还练美术基本功。最后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进了四川美院油画系,成为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 在学校里,罗中立成绩中等,不太突出。他跟同学何多苓、程丛林他们几个关系好,晚上常聚一起听故事,聊文学音乐。那时候油画系学生少,大家像一家人。他从工厂带来的经历,让他特别注意底层人的生活。大三时,毕业创作选题难定,老师建议从熟悉的东西入手。他就回了大巴山区,那里是他老家附近,山峦叠嶂,农民们日出而作。他观察当地人,遇见邓开选等几个老人,他们的脸庞和手掌给他启发。他把多个形象合起来,定下画一个典型农民肖像的想法。这段走访让他积累了不少细节,为作品打下基础。 罗中立回校后,开始准备大画布。他把两块布缝合,尺寸215×150厘米,确保平整。他用教室地上的馒头渣拌颜料,涂底子,制造粗糙效果,突出皮肤纹理。先铅笔勾轮廓,老农脸占画面大部。接着一层层加细节,额头皱纹一道道画,嘴唇干裂部分点触颜料,手里破碗画出缺口和残痕。眼睛处理仔细,铺浅色再加影,使目光木然却有深度。他借鉴美国克洛斯放大技法,细节放大带来冲击,又融进法国米勒劳动者精神,用土黄调子强调本土真实。那时艺术圈转向现实主义,陈丹青画藏区牧民,广廷渤画炼钢工人,这些都推动乡土风潮。 1980年,这画在四川省青年美展亮相,观众围观不停,有人说像自家爸妈。留言本很快就满了。次年全国青年美展,它拿一等奖,中国美术馆花400元买下。那时候400元不算多,但画的影响大。它让大家看到普通劳动者的价值,确立乡土现实主义方向。评论家说,这画不只技法好,还触及时代灵魂。人们从画中感受到坚韧和情感,很快传开全国。 罗中立接着画了《春蚕》,妇女捧蚕丝,突出奉献主题。他还画彝族妇女系列,走访少数民族区,记录她们纺纱姿势。这些作品丰富了他的风格,讲更多乡村事。1983年,他去比利时皇家美院留学三年,学西方技法,回国后教书。1998年当上四川美院院长,到2015年退休。那期间,他推动罗中立奖学金,从1992年起帮年轻艺术家,至今资助267人。学院还建了罗中立美术馆,藏他的作品和毕业生画。 画作展出多,2000年后参展30多次。颜料层出裂纹,2013年初步维护,用网纱固定画布。2021年全面修复,花两年时间,先稳结构,再清污补色。修复师孔妍他们查资料,确认馒头渣技法,还发现画背签名和旧标签,了解名字变迁,从《粒粒皆辛苦》到最后《父亲》。修复后,画更稳定,继续展出。 如今,这画是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象征一段艺术史。它影响后辈,很多画家学其技法。罗中立还画手稿,几十本,画路人云彩啥的,像画痴。他儿子罗丹也搞艺术,家族延续。他举办回顾展,2022年在北京展200多件,追溯从1965年起历程。国外也展过,如1989年芝加哥个展,2008年纽约群展。这画从山区原型,到美术馆明星,展现中国艺术变迁。 罗中立艺术生涯长,跨越50多年。从《父亲》起步,到现在,他总在探索身份认同。早期受生活影响,画真实农民,后来融中西,主题循环。他觉得画要找自己语言,这也是文化认同。他不后悔400元卖画,说这是骄傲之作。现在画值高,但重点在影响。它让大家重思人性,普通人值得记录。
1980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以400元将
小史论过去
2025-10-15 14:16: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