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除聂曦外 吴石的另一副官也被处死 绝笔遗书写道:“我因吴石案被牵连处

静静香吖 2025-10-15 14:22:16

万万没想到,除聂曦外 吴石的另一副官也被处死 绝笔遗书写道:“我因吴石案被牵连处死” 1950年8月10日,朱枫四人牺牲两个月后, 吴石的副官、年仅26岁的王正均同样慷慨赴死。 王正均是福建福州人,1924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能写一手好字和好文章。 那个闷热的八月清晨,牢房的墙壁渗着露水。王正均用指甲在草纸上划下最后几行字,墨迹被血渍晕染得模糊不清。这个出身福州贫寒之家的年轻人,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想起了童年时在闽江边捡拾柴火的岁月。 那些用树枝在沙滩上练字的午后,那些靠着乡亲接济才能读上书的日夜,终究凝结成绝笔信上那句平静得令人心碎的"被牵连处死"。 二十六岁的人生戛然而止。我们不禁要问,历史究竟该如何衡量生命的重量?当王正均伏在刑场的黄土上,他写的那些锦绣文章、那一手令人称道的书法,是否会在枪响前的瞬间掠过脑海? 或许他想起的,是某个寻常黄昏里母亲熬制的锅边糊,是私塾先生对他文章的赞许,是加入军队时怀揣的报国理想。这些寻常人拥有的平凡念想,最终都被时代的洪流碾得粉碎。 翻阅泛黄的档案,会发现王正均的遭遇折射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悲剧色彩。他不是主角,只是历史巨轮下的一粒尘埃,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忠诚与牺牲。 当他在判决书上按下手印时,这个能写会画的年轻人是否也曾怀疑过,自己效忠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信仰? 相比吴石、朱枫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名字,王正均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奈与坚守。他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向刑场的这条路,仿佛隐喻着近代中国知识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那些寒窗苦练的书法,那些挑灯夜读的文章,最终都化作绝笔信上寥寥数语的遗言。 刑场上的梧桐飘着落叶。这个本该在书斋挥毫泼墨的年轻人,却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完成生命的谢幕。他的死亡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还有无数个被遗忘的角落,藏着说不尽的悲欢离合。 每当我们重读那段历史,都不该忘记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爱憎,有自己的牵挂,有属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王正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档案里几行冰冷的记载,更是一个关于选择、关于信念、关于生命价值的永恒追问。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每个人都像是漂泊的孤舟,有人选择随波逐流,有人坚持逆流而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67

评论列表

空间

空间

5
2025-10-15 16:17

悲哀!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2
2025-10-15 16:44

滥杀无辜的蒋光头罪不可赦 向革命先烈们致敬[玫瑰][玫瑰][玫瑰][祈祷]

静静香吖

静静香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