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水间,跑出好多机器人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10-15 16:31:14

机器人的手臂有多少种可能?

能如护工般轻柔扶起跌倒的老人,也能结实地给你一个安慰的拥抱;能轻握鸡蛋,也能捏碎核桃——在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的实验室,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化作现实柔性机器人的日常。

从这里诞生的全球首款柔性变刚度机械臂Mawarm,正以温柔的力量,重塑人机协作的安全边界。

西湖区的群峦叠翠间,3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落地生花。在这片山水之间跑出的诸多“首款”机器人,正在各大场景落地,搅动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战略格局。

温柔的“钢铁侠”

重新定义人机协作

西湖交互孵化自姜汉卿的跨力学实验室,落地杭州紫金港科技城,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到教职工宿舍,只要几分钟,从学校到企业,也只要10分钟。

“我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教室和企业三个地方转,非常充实。”作为新杭州人,姜汉卿对这样的工作生活节奏十分满意。

让机器人的手臂变得柔软,有何现实意义?

“刚性结构始终是人机协作的一大隐患。”姜汉卿教授一语道破传统机器人的安全痛点。

2021年,他结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5年的教研工作,“飞”回杭州,加入西湖大学。他领衔的跨力学实验室汇聚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融合力学、机械、材料、电子和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

解决安全问题,成为团队的首要突破方向。

在电子设备都可能出现故障的现实条件下,“安全保障”必须依靠机械本身实现——就像人体的膝跳反射,不经过大脑就能自动完成。

如何实现?

姜汉卿团队创新性地将机械超材料应用于机器人领域。这种材料好比一张纸,经过折叠就能承受超过本身好几倍的重量,其承重能力主要来自结构,而非纸张本身。

这就是柔性机械臂的核心技术——内部精巧的力学结构设计。

通过精确调控机械臂内部压力,刚度实现了连续可调。Mawarm机械臂在常规任务中,维持机械臂的刚性形态,确保抓取和操作的精度当机器人检测到人类碰到风险时,内部的机械超材料能在毫秒级别的时间内完成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

团队还研发了“双稳态物理智能气阀”来判定刚度变化的时机——纯机械结构的气阀在常态下保持关闭,一旦检测到高速冲击,便会自动开启,机械臂能在毫秒内迅速变得柔软,相当于为机器人配备了“隐形安全护盾”。

姜汉卿介绍,Mawarm能适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及各种器械,如与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结合执行不同的任务,也能与轮椅、护理床等器械结合,助老助残。

全天候“钢铁战士”

填补户外人形机器人作业空白

西湖交互的“邻居”,往北2公里处的云深处科技近日发布了全新一代行业级人形机器人——DR02。

这是全球首款具备IP66防护等级(完全防止外物侵入、完全防止灰尘进入)、可适应全天候户外作业的人形机器人。

DR02最引人瞩目的突破,在于整机实现了IP66级别的防水防尘能力,无惧风雨尘埃。结合-20℃至55℃的宽温域运行能力,机器人能做到从干燥车间到户外雨天、从低温冷库到高温产线的自由切换,实现“全时域、全气候、全场景”连续作业。

为了让机器人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DR02采用高度拟人化设计,175厘米的身高与68厘米的臂展,近似成年男性的标准体型,能轻松适配现有工具与作业空间。

作为全球首款全天候行业级人形机器人,DR02填补了户外复杂环境下人形机器人作业的空白,将为安防巡逻、厂区作业等需在户外多变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行业,提供可靠高效的智能化新方案。

在云深处科技刷新机器人户外作业强度的同时,其往南2公里的另一位“邻居”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也发布了全球首个通用动作预训练大模型——GAE(GeneralActionExpert),电影《环太平洋》《铁甲钢拳》中灵活操控机器人的场景,正加速从银幕走向现实。

有了GAE模型,操作者不再局限于播放预设的固定动作,而是能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实时、精准地驱动机器人完成各类复杂动作。机器人本体内置的深度学习模型,融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能够实时解析指令、执行动作,实现高度同步的遥操作效果。

展望未来,这项技术有望让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进入危险或难以抵达的区域执行任务。例如,代替消防员深入火场、进入核污染地区实施救援与作业,拓展了人类在极限环境下的操作能力。

在西湖山水间生长的科技力量,助推“首款”“首个”机器人产品如春笋破土,填补机器人技术的空白,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实用化落地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机器人母港”启航

扎根之江,放眼全球

今年夏天,在西湖区铜鉴湖畔的山水之间,一座名为“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的科技新地标拔地崛起。这座长三角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串联起了一条覆盖研发、检测、训练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位于云栖小镇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暨应用推广服务中心,聚焦原创技术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实验室里的创意,能在这片土壤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

在双浦镇,机器人测试训练场依山傍水而建,涵盖石山下矿坑公园4600平方米户外实景测试场及周边1500亩多样化环境,具有“山水林田湖路村”等丰富的实体场景,能为机器人提供多种真实的训练环境。

计划到2025年底,训练场将搭建室内训练场2000平方米,承接智能机器人实训200台以上。

而将于2025年底投用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将建设全门类、全链条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分中心,填补人形机器人检测和认证的短板。

随着“机器人母港”启航,西湖区构建的“研、产、赛、展”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日益清晰。这个扎根之江的产业高地,正成为杭州乃至中国参与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的重要支点。

放眼西湖区,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覆盖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软件、算力等产业链环节,拥有五八智能、云深处等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出货能力的企业,坐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平台,凝聚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五八智能中试验证基地两大科研力量。

从有温度的机械臂,到可全天候作业的机器人,西湖区正以扎实的技术突破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在全球机器人发展版图上刻下鲜明的“杭州印记”。在这里,人机共融的未来图景正逐步走向现实。

0 阅读:3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橙柿互动官方UC号,都市快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