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印度又对中国产品出手了   据界面快讯15日消息,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

波览历史 2025-10-16 11:52:16

快报!快报 印度又对中国产品出手了   据界面快讯15日消息,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称,应印度国内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台湾地区和沙特阿拉伯的正丁醇发起反倾销调查。   正丁醇作为涂料、医药甚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关键原料,全球一年市场规模超过八十亿美元,印度这一举动,本质上是想在全球化工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插一脚”。   要理解这事儿的门道,得先看清正丁醇的产业格局。中国台湾地区握着全球七成的正丁醇出口量,沙特则是中东最大的生产国,这两个地方的供应稳不稳,直接关系到全球制造业的成本。   印度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动手,刚好卡在中沙签署千亿级石化合作协议的节骨眼上,很难说没有干扰区域产业链合作的心思。   印度给出的理由是“进口产品挤压本土市场”,申请方是本土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简称APL)。但稍微扒一下细节,就会发现这套说辞站不住脚。   印度把调查的损害期定在2021年到2025年,这段时间正好是沙特新炼化项目投产、中国台湾扩大产能的阶段,刻意选在对手产能释放期来界定“损害”,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针对性。   更可疑的是,APL自己2024年刚完成二期扩建,产能从120万吨翻到240万吨,刚扩产就喊“被挤压”,这种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   这种操作背后,是印度化工产业的深层困境。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印度不是缺产能,而是缺竞争力。   就像其本土苯胺产业,产能利用率常年只有五成多,而中国企业能做到八成以上,这种差距根本不是靠关税能补上的。   正丁醇领域也是如此,印度工厂生产一吨产品要消耗3.5吨煤炭,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已经把能耗降到2.8吨,成本自然低得多。   APL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背后有大财团支撑,这类企业通过游说政府获取政策倾斜的情况,在印度化工行业并不少见。   印度想靠反倾销保护本土产业,却没算清一笔账:化工产业是环环相扣的链条,上游原料被保护,下游企业就要买单。   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正丁醇下游已经有17%的工厂因为原料短缺减产,涂料行业成本涨了不少,连带着影响到房地产和汽车产业。   要是真征了反倾销税,进口量减少的缺口根本填不上,APL那点新产能也就够覆盖本土三成需求,最后受苦的还是整个产业链。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这波操作还踩在了新能源产业的关键节点上。正丁醇是锂电池的重要溶剂,随着全球电动车普及,未来几年需求可能翻好几倍。   中国早就看清了这一点,宁夏宝丰能源2024年投产的项目,用煤制烯烃技术把生产成本压得很低,比印度本土便宜两成多。   不仅如此,吉林还有企业在搞生物基正丁醇技术,多路线布局确保供应稳定。印度却在这时用贸易壁垒把自己框住,本土企业既没技术升级的动力,也抓不住新能源的风口,只会越落越远。   印度可能以为能靠物流卡别人的脖子。中国从沙特进口的正丁醇,近八成要走印度洋航线到宁波港,要是被迫绕行好望角,运输成本会涨两成多。   但这种算计早就被提前破解了,中国在缅甸建设的皎漂港储运基地,设计年周转能力能达到300万吨,专门承接中东货源分流,2025年初已经成立合资公司,再过一年就能用。   这根本不是临时应对,而是“一带一路”布局下的供应链韧性建设,印度的物流施压策略从一开始就落了空。   在规则层面,印度的调查程序也存在争议。按照WTO的规定,征收反倾销税得有确凿证据,证明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三者都成立。   但印度这次的调查,既没充分采纳出口方的数据,又刻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调查期,这种选择性取证的做法,和之前其苯胺反倾销被质疑违反WTO规则如出一辙。   中国已经在WTO框架下发起磋商,指出其调查不符合国际协定,这让印度的贸易保护行为更站不住脚。   网友看得很透彻,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反倾销,而是印度用行政手段给本土企业“开小灶”。但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从来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靠技术、成本和产业链配套拼出来的。   中国企业能把能耗降下来、把产能提上去,能提前布局物流通道,靠的是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战略规划,这些都不是短期政策能复制的。   印度的保护主义就像给自己戴了个紧箍咒,看似护住了眼前的小企业,实则捆住了整个产业升级的手脚。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印度对正丁醇发起反倾销调查 2025-10-15 10:37·界面快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