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把“海港”搬到企业门口!

新黄河 2025-10-16 12:01:41

山东港口在济南投建的内陆港项目,实现“海港+陆港”“双体系”基础设施布局。

济南是一座内陆城市,又是沿海省份的省会,独特的区位优势给了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无限的想象和创新发展空间,他们抢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积极对接腹地消费需求,启动了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建设。

同时,该公司在济南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指导帮助下,围绕“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发展路径,主动携手海关、船公司、铁路等单位,依托“公铁水”三通道,打造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共同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发展。

他们的“搭平台、畅通道、建枢纽,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创新实践,成功入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典型案例名单》,总共22个,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居其一。

抢抓供应链重构窗口期

济南投建内陆港项目

谈及创新实践的动机和背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首先提到的是机遇难得。近年来,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高度重视内陆港建设和海铁联运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23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通达全球的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畅通陆向物流网络,推进“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构建以瓦日、新菏兖日、德龙烟、胶济铁路和青连-蓝烟铁路等为骨架,众多内陆物流枢纽为节点,直通山东港口群的陆向综合物流体系;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推进海港与河港、空港、内陆港“四港”联动。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出口与进口的中心环节,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抢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积极开展了创新实践。

在硬件建设投入上,他们在济南国际内陆港中央高端物流集聚区,投资建设了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项目,这是山东港口内陆港体系的核心项目,占地182.82亩,总投资4.06亿元,仓储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双层丙二类高标仓库2座,单层高标仓库1座),集装箱堆场面积1.2万平方米。

该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4月完成竣工验收,5月份投产使用,目前已用于格力电器、中国邮政物流、陆海云商等日用家电、生活必需品、快消品等仓储、分拣、配送业务。

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项目立足济南区位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冷链,拓宽物流贸易,优化金融服务,做专做优仓储分拨、做大做强多式联运、做精做深跨境电商,助力山东港口由生产资料岗向生活资料港转型,建立“济青双中心、沿黄多基地”,功能互补、错位协同、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和服务网络。

创新业务模式

打造内外贸陆海联动新通道

硬件有了,如何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效能,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创新业务模式,打造陆海联动新通道。

以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济南)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济南-青岛”海铁联运班列为例,为客户量身定制全程物流方案,推动“一单制”复制推广,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陆海联动新通道。

比如出口货物“铁海联运”模式,出口货物把济南内陆港装货地作为起运港,由船公司签发全程联运提单,该公司安排集装箱货物通过铁路从济南董家国际货运中心运输至青岛港,再由青岛港装船运抵目的地港,客户通过全程联运提单提货,实现出口货物“全程联运”模式。

再比如进口货物“海铁公联运”模式,进口货物由船公司从海外港口装货后,船公司签发全程联运提单,从起运港经青岛港中转到济南内陆港。集装箱通过海运至青岛港(中转港),在青岛办理海关转关手续后,港口和铁路港站之间由公路运输衔接,再由该公司通过铁路运输到济南内陆港。客户在目的地清关提货,实现进口货物“全程联运”模式。

又比如内贸货物“海铁公一箱制”联运模式,以内贸货物从济南章丘到广州佛山为例,由船公司在济南签发全程联运单,从济南章丘工厂装货后运送到济南董家国际货运中心,通过铁路运输到青岛港,装船海运到龙岗码头后,再通过公路运输到佛山客户工厂,实现内贸货物“海铁公一箱制”联运模式。

聚焦数字化转型

搭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提高效率的好方式,山港陆海国际物流(济南)有限公司以济南国际陆港片区为载体,依托“铁运达”内陆港管理平台、“陆海通”多式联运平台和“铁海E通”信息化系统,与铁路、海关、欧亚班列等实现平台对接,创造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新模式。

“铁运达”内陆港管理平台方面,通过“铁运达”内陆港管理系统,实现作业流程的集成化、数字化、可视化,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应用于内陆港集装箱堆场的货运班列装卸、收发箱、进出口业务管理,提供了箱管计划、出口航线、中控调度、闸口管理、理货内点、财务计费、统计分析7个功能模块,能够支撑内陆港从卸火车到厂家装货,再到火车发运全流程进出口操作业务,且与黄岛港站海铁联运系统对接,实现大列装载共享和提单共享,实现生产流程化、规范化、线上化。

“陆海通”多式联运平台方面,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将济南董家内陆港打造为日韩商品转运基地,构建欧洲-中亚-日韩物流大通道,同时完善供应链上货物回购及处置链条,降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为轻资产贸易型企业融资助力。打造具备涉及多式联运服务的在线订舱、在线排载、EIR申请、在线申报、铁路计划、货物跟踪查询等功能模块的多式联运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门户将货运委托信息与物流链相关的服务通过平台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与内陆港、欧亚班列、陆路运输企业、单一窗口等的对接,实现多式联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与货物运输全过程、各环节的跟踪。

“铁海E通”信息化系统方面,联合济南海关、青岛海关上线“铁海E通”系统,实现陆港、海关、口岸数据共享和监管互认。通过出口转关提前报关,满足企业“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需求,打造高效物流通道。与济南、青岛海关数据分中心及青岛港合作,建立标准化物流监管数据,实现进出口监管流程线上化。此系统有四大优势:一是避免口岸查验托运、短倒和开箱验货等待;二是避免口岸二次查验、核销和多次申报监管单据;三是“内陆直通”模式降低甩货风险;四是济青两关监管数据互认,内陆查验通关后视同口岸通关,码头只需抽验即可直接装船。

加快“一单制”复制推广

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软硬件设施的持续投入创新,让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创造了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集多式联运、应急保供、监管交割、集散分拣、保税仓储于一体,有力拉动当地物流配套项目发展,上下游增加就业人员2500人以上,带动160多家企业参与内陆港项目。

其次,助力两业联动,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通过创新海铁联运、“铁海E通”报关模式,降低区域激光设备等制造企业综合物流成本近300元/自然箱,合计降本近700万元,重点服务邦德激光、伊莱特能源、迈大食品、比亚迪汽车等企业。近年来,海铁联运装卸量持续大幅度上升,多条线路被纳入国铁“图定班列”,实现公交化运行,货物运输时效缩短至4.5小时,使企业通过铁路运输能够完成当天装货、当天发运、当天到达,有效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降低客户综合运输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通过内陆港功能建设与周边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提升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同时,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动和合作,为其他地区的物流枢纽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共赢发展,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

具体来看,打造了数字化物流服务体系,按照“数字物流+平台物流”发展战略,打造以“一通四达”(陆海通,海运达、陆运达、铁运达、跨境达)为核心、多个支撑系统为辅的数字化物流服务体系,集成海关、码头、场站、铁路、公路、内陆港等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物流数字化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该创新项目成功完善了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快“一单制”业务复制推广,完成多式联运全程运输,实现“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一次结费”等综合物流服务,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门到门、端到端”的全程物流“一站式”服务。打造了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这不仅为区域经济的畅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物流的竞争力,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流通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刘彪)

0 阅读:18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