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曦真是个谜,明明只是吴石身边的随从参谋,却在福州解放前冒死转移298箱军事档案,赴台后甘当情报中转站,在菜场巷角传递机密。明明才33岁,还能活很久,就义前却笑得坦然,白衬衫沾了血也盖不住一身硬骨,连敌台报纸都叹他赴死时眼皮不颤,英武得叫人心惊! 聂曦这个名字,大多数人没听过。 可在1950年的台北马场町,他和吴石、朱枫、陈宝仓一起被枪决时,连对岸的敌台报纸都憋不住一句实话,说: “此人赴死从容,英武得叫人心惊。” 他不是将军,是副官;不是主角,却扛着命运的主线往前走。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17年,他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读书人家,本名聂能辉。 父亲叫聂浩然,祖上是读书人,家里不穷,规规矩矩地供他上了学。 后来,他进了海军陆战队讲武堂,军事素养不错,一路干到粤桂江防司令部、第四战区。 说到底,他本可以当个安稳的军官,在国民党的体系里混个前程。 可偏偏,当年抗战一打响,他就改了路子,投身军旅,成了个不太听话的人。 到了1940年代末,他已经是吴石将军身边的随从参谋,表面上是国防部史政局的上校科长,背地里,却是中共安插在心脏里的那枚钉子。 真正的考验,是1949年夏天来的。 福州即将解放,气氛紧张得像绷断的弓弦。 国民党高层下令,把东南地区的298箱军事档案打包送往台湾。 里面装的不是纸,是命。兵力部署图、海防计划、通讯密码,哪一样丢了都能要命。 吴石不动声色,把任务交给了聂曦。 这男人没说一句废话,跟战友王强扮成搬运工,趁夜一箱一箱把档案从军部转运到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 白天装病,晚上搬货。福州城里到处是搜查队,他们穿着旧棉衣,推着破板车,背后是敌人的枪口。 可他们硬是撑下来了。 等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城,那298箱档案就成了解放东南沿海的第一手资料。 可问题来了,档案藏住了,人得走。 1949年8月,吴石带人赴台,聂曦也在其中。 他摇身一变,成了“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交际科”上校科长,每天出入高层场所。 实际上却是情报中转站,在茶楼、菜市场的巷子口,用公文包夹层传递情报。 最要命的一次,是他亲自送朱枫出岛。 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后叛变,聂曦知道出事了,第一时间通知吴石、陈宝仓,安排朱枫撤离。 他托关系弄来特别通行证,又搞来军机起飞令,把朱枫送上飞往舟山的飞机。 可惜,人是送走了,秘密也漏了。 1950年2月,朱枫在舟山被捕,线索一层层牵回来,终于指向了办公室里那个沉默寡言的上校——聂曦。 当天他没反抗。特务闯进来的时候,他正低头写材料,抬头一笑,说了句:“原来是等我。” 接下来,是地狱一般的日子。电击、水刑、老虎凳,全招呼上了。可他一句没讲。 问他图什么,他只说:“我为四万万同胞的解放。” 后来,敌人逼他写“自白书”,他写了,字字句句都在说“希望从轻处理”,但每一个字其实都在拖时间,给组织争取喘息。 蒋介石亲手在批条上写下两个字:立斩。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聂曦穿着白衬衫、军裤,被反绑双手,跟吴石他们一排走上刑场。 周围围满了人,前排有人说他还年轻,说不定会怕。 但他没有。他笑得很轻,眼睛望向北方。 枪响了,子弹打穿胸膛,他却没倒。身中七枪,才缓缓跪下。 那天,天很热,他们四个人的血把地面染红,照片后来被收进了纪念馆。 敌台的报纸写道:“聂曦赴死英武,令人震撼。” 他没留下遗书,枪决前,法官问他要不要说点什么,他摇头。 那一刻,他的沉默,比千言万语更有力。 他的骨灰后来由亲戚杨韵清领回,一说在台湾,一说在江西樟树,至今没人知道他到底葬在哪里。 2006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他的雕像和吴石几人一起并列站着,面朝东南,望着台湾的方向。 他只活了33年,却把命活得比大多数人明白。
聂曦真是个谜,明明只是吴石身边的随从参谋,却在福州解放前冒死转移298箱军事档案
地缘历史
2025-10-16 15:49:5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