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曾说过,一旦台海发生战争,可以用六种作战方式,每隔24小时完成一个任务,如果顺利,72小时之内就能拿下台湾省。这六种作战方式分别是火力战、目标战、立体战、信息战、特种战和心理战,它们按照 72 小时的作战节奏有序展开,每个 24 小时集中运用两种主要战法达成阶段性目标。 王洪光中将的军事论述源于2018年那篇《环球时报》文章,当时台海局势已显紧绷,美国军舰频频穿梭海峡,台湾当局军购动作频仍。他作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积累了数十年东南沿海演习经验,早年还参与过边境实兵对抗。这些背景让他对现代战争有独到洞见。他提出的“六战一体”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吸取历史教训,如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因火力短板付出代价,如今解放军强调饱和打击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果。 这套方案的核心是体系对抗,融合多兵种优势,针对台湾地形狭长、设施集中的特点,设计出72小时速决路径。整个过程分三天,每日聚焦两种战法,层层递进,确保从制权争夺到控制全岛的连贯性。这样的逻辑,不仅体现了信息化战争的精髓,还接地气地考虑了实际部署难题,比如后勤补给和外部干预风险。 六种作战方式各司其职,形成闭环:火力战开路,目标战点穴,立体战渗透,信息战断脉,特种战斩首,心理战瓦解。它们不是孤立施展,而是按72小时节奏有序展开,第一天重火力压制,第二天扩占领面,第三天收尾清剿。这种搭配避免了传统登陆战的拖沓,转而用多维打击压缩时间窗口。解放军近年来装备迭代迅猛,火箭军导弹库存充足,空军四代机超千架,海军舰艇近800艘,这些硬件为方案提供了底气。更深层看,这套打法体现了“以战促和”的战略智慧:展示能力不是为开战,而是划定底线,迫使“台独”势力在法理和军事实上双重受限。实际操作中,卫星侦察和电子压制能将从发现到打击的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极大提升效率。 第一天聚焦火力战与目标战,是奠基阶段。火力战采用饱和模式,三波导弹突击加航空兵跟进,优先摧毁台湾三分之一战略资产,如指挥中心、军港和机场跑道。这些目标暴露明显,导弹从大陆沿海阵地齐射,覆盖北部、南部和东部,预备队确保不间断支援。过去战争中,火力不足往往导致高伤亡,如今解放军用炮弹解决人力难题,减少地面硬拼。目标战则精准“点穴”,如衡山指挥所距松山机场仅3公里,佳山洞库入口清晰可见。通过情报锁定,钻地弹和无人机补刀,逐个拆解防御关节。这种组合让对手难以喘息,残存火力点被察打一体机反复清扫,整个阶段目标是瘫痪核心体系,为后续行动铺路。实际演练中,东部战区已验证过类似流程,命中率高企。 第二天转向立体战和信息战,旨在扩大战果并封锁外部。立体战打破诺曼底式登陆旧框,融合地平线、超视距和垂直渗透:空降兵控制交通枢纽,气垫船与两栖战车直插腹地,两栖攻击舰保障投送。多点突击分散对手兵力,台军难以集中防御。海军航母群在外海筑屏,055型驱逐舰搭配东风-17导弹,打击东部基地,锁死援路。信息战则在电磁领域发力,电磁脉冲武器和碳纤维炸弹瘫痪电网与指挥网,网络攻击切断通信,让对手情报失灵。东部战区信息部队常获表彰,这套能力经多轮检验。整体看,这一天的战法强调多域协同,海军、空军、陆军无缝对接,确保从滩头到纵深的快速推进。这样的设计,考虑了台湾海峡的复杂水文,避开了传统登陆的瓶颈。 第三天以特种战和心理战收官,针对残局精准收割。特种部队渗透台北等核心区,执行斩首任务,清除指挥节点,同时破坏补给线,引导火力打击余党。快速反应部队接管城市设施,特战分队清剿零星抵抗。心理战从内瓦解,通过无人机传单、广播喊话和网络推送,结合《反分裂国家法》威慑,明确“台独”责任,动摇守军意志。传单落地阵地,信息弹窗覆盖手机,这种无形攻势往往事半功倍。整个第三天,确保战局平息,避免持久消耗。解放军特种部队训练严苛,渗透能力强,这部分战法体现了人机结合的现代特征。72小时框架下,三天递进逻辑清晰,前两天打乱节奏,第三天定乾坤。 支撑这套战法的,是解放军全方位现代化转型。火箭军高超音速导弹应对坚固目标,空军五代机确保制空,海军万吨级驱逐舰主导海域。信息领域,卫星链路和电子战系统压缩决策链条,从侦察到执行仅需几分钟。相比台湾军力,这些代差显而易见:台军F-16虽多,但数量和质量均落后。日方评估也承认,解放军24小时内可全歼台军主力。王洪光的方案不是孤例,而是军改成果的缩影,强调联合作战而非单兵种突击。装备跃升让速决可行,但更重要的是指挥体系的成熟,确保各战法无缝衔接。这样的内涵,超出单纯军力对比,指向国家统一的战略定力。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曾说过,一旦台海发生战争,可以用六种作战方式,每隔24小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7 10:50: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