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成吉思汗卧病在床,把四子拖雷喊到床前,告诫他,“不要把我死的消息传出去,杀死西夏皇帝,将其都城中兴府屠城”,说完闭上了眼睛。 成吉思汗的晚年,表面上看风光无二,打到哪里哪里投降,草原部落统一之后,西征东讨无往不胜。但从1226年开始,他在西线遭遇了一个棘手的对手——西夏。 这个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虽然国力已不如巅峰时期,但地理位置卡在河西走廊,像一把钉子钉在蒙古西南扩张的咽喉上。 更关键的是,成吉思汗与西夏的恩怨远不止军事层面。早在十几年前,西夏曾被迫成为蒙古的附庸,但在成吉思汗忙于西征花剌子模时,西夏擅自背盟,拒绝出兵援助,还试图联合金国和南宋牵制蒙古,这等于是往成吉思汗脸上扇了一巴掌。 这口气他显然咽不下。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一路之上蒙古军势如破竹,西夏节节败退。中兴府被围,西夏皇帝李睍求援无门,走投无路,只能困守孤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突然病重,之后病情加重。卧床之际,他并没有选择安排身后之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摧毁西夏。 临终前的成吉思汗喊来拖雷,要求他隐瞒自己的死讯,直到西夏灭国。这个决定看似冷酷,却极具军事逻辑。 他知道,一旦消息传出,蒙古军的士气必然动摇,围城之势可能被打破,甚至引发其他敌国趁虚而入。 他更知道,西夏在过去的背叛令他痛恨至极,若不能彻底肃清,未来蒙古的边疆将永无宁日。因此,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让拖雷执行——屠城。 拖雷接过父亲的遗命后,果断执行。1227年,西夏最后一任皇帝李睍出降,蒙古军入城。当中兴府陷入蒙古铁蹄之下,整个西夏政权就此覆灭。 屠城的命令也被严格执行,城中居民无一幸免。这一行为在史书中留下了极具争议的一笔。有人批评这是一场毫无必要的屠杀,也有人认为这是战争年代残酷现实的体现。 从蒙古视角来看,这或许是为了立威,是对背叛者的终极惩罚;但从人道角度审视,这场屠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西夏的灭亡,不只是一个政权的终结,更是党项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谢幕。蒙古的崛起,在这一刻表现得尤为彻底。 成吉思汗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为自己的征战生涯画上句号。这种铁血手段在当时的战争逻辑下,并不罕见。 无论是中原王朝的镇压叛乱,还是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战争,类似的屠城事件都曾发生。但这一次显得尤为突出,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被历史称为“天可汗”的人手中。 成吉思汗的战略思维一向冷静、理性,但在临终前做出的这个决定,也反映出他个人情绪与国家利益交织的复杂心态。 他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希望通过震慑手段,彻底解决边疆不稳的问题。对一个马上帝国而言,边疆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西夏的灭亡,也给金国、南宋等周边政权敲响了警钟:蒙古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妥协的对手,任何背叛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蒙古的扩张从此进入新阶段,拖雷短暂托孤之后,权力交到窝阔台手中,继续西征南讨。西夏的土地也被纳入蒙古版图,彻底结束了党项人在中国西北的统治。 1227年那个夏天,或许西夏人并不知道,随着蒙古军的铁蹄踏入城门,他们的世界已经终结。而那个躺在帐中的老人,也许在闭眼的瞬间,终于松了口气。 他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完成了对一个敌人的彻底报复,也为自己的帝国打下了未来数十年的疆界。
刘邦称帝后返回沛县,被街头老丈嘲笑,刘邦问:你晓得我是谁?老丈怼道:管你哪路官。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