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发表极端反华人士希亚姆·桑卡尔(ShyamSankar)的评论文

士气沉沉 2025-10-19 21:53:35

《华尔街日报》发表极端反华人士希亚姆·桑卡尔(Shyam Sankar)的评论文章,认为 “对华鸽派”完全错误,批评美国商界领袖们“与北京套近乎”,却不愿认清“中国希望美国失败”的事实。桑卡尔一方面声称,是美国为中国“提供了和平共处的机会”,是美国“资助”中国的产业发展,“教育”中国的孩子们”,并让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另一方面又恶毒攻击中国“用芬太尼杀害”美国的孩子,“破坏”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扼杀”美国的供应链。如此颠倒黑白、毫无底线和理性的人公开宣扬“中国威胁论”,可见美国的对华决策的政治氛围是多么的危险和可怕,这些鹰派人士只恐中美冲突来得会迟一些。 当一家主流媒体的评论版面,将聚光灯打在一位与国防和情报产业深度绑定的企业高管身上时,其本身就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 希亚姆·桑卡尔,作为数据分析巨头Palantir的首席运营官,他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的个人情绪宣泄,而更像是一种精心构建的叙事,一种服务于特定利益和议程的“危险常识”。 他笔下的世界,线条分明得近乎幼稚:美国是慷慨的施予者,是现代文明的灯塔,单方面为中国打开了机遇之门,从资本到技术,从市场到教育,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恩典”。 这种叙事巧妙地掩盖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资本逐利而动的本质,以及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相互成就的复杂现实。 它将一场双方都曾获益巨大的合作,描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不求回报的馈赠。 然而,话锋一转,这位“施予者”瞬间变成了受害者。桑卡尔的笔触急转直下,充满了控诉与愤怒。中国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忘恩负义、充满恶意的“加害者”。 芬太尼问题,这个源于美国国内社会危机、有着复杂供应链和成因的毒品问题,被他简化为“中国用芬太尼杀害美国的孩子”的恶毒指控。 网络空间的博弈,这个大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暗战领域,被他定性为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而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个在疫情后被广泛讨论的系统性风险,则被他归咎为中国对美国的“扼杀”。 这种从“恩主”到“受害者”的身份切换,如此迅速而剧烈,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彻底切断任何理性沟通的可能性,将中美关系推向无法挽回的对立面。 这种叙事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彻底消除了中间地带。在桑卡尔的世界里,不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不存在误解与沟通的必要,只存在“我们”与“他们”的生死对决。 那些主张对华接触、呼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商界领袖,被他轻蔑地贴上“鸽派”的标签,指责他们短视、天真,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而“与北京套近乎”。 这种论调,实际上是在逼迫所有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选边站队:要么认同他的极端对抗逻辑,要么就被视为“美国的背叛者”。这种氛围的形成,对于任何试图寻求稳定、可控的中美关系的努力而言,都是致命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被桑卡尔批评的商界领袖们,他们的立场或许并非源于对中国的“好感”,而是基于对现实的冷静判断。 他们深知,一旦脱钩的列车全速启动,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的工厂,更是美国的消费者、企业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他们的“套近乎”,更像是一种在风暴中努力稳住船身的务实之举,而非桑卡尔所描绘的“投降”。然而,在当前这种被极端言论不断煽动的政治气候下,理性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务实的态度反而成了原罪。 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一种“敌人”的形象被如此迫切地需要时,究竟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还是为了某些特定的议程?持续的外部威胁,是否成为了某些内部议程得以推进的最佳理由? 当一个国家的决策圈被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所主导,当所有复杂的问题都被简化为善恶对决的童话,那么通往未来的道路,或许真的只剩下冲突这一条窄径了。 这种氛围的蔓延,让每一个关心未来的人都感到一丝寒意。这究竟是基于事实的清醒判断,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对话的大门被一扇扇关上,我们是否已经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好了准备?这或许才是每一个旁观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0 阅读:1566

评论列表

木易卜道

木易卜道

25
2025-10-20 02:10

应标注!该生物样本的科目、种属。

左涯仙

左涯仙

19
2025-10-20 08:32

看着像是阿三

星苑

星苑

7
2025-10-20 07:21

现在才知道西方的历史不长,这些的脑子只适合当牲口[哭笑不得]

山水路桥

山水路桥

6
2025-10-20 08:36

资本只认钱,若果美国这个壳子不中用了,不排除资本集体迁徙到中国的可能,美帝可能就此衰弱。

九天凤舞

九天凤舞

2
2025-10-20 21:17

这块货进化完全了吗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